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也真够huá jī(_____),但是我决不能...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也真够huá jī_____,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2)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zhuī sù _____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3)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àn rán shī sè______

(4)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 jìn zhí shǒu______

 

(1)滑稽; (2)追溯; (3)黯然失色; (4)恪尽职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要求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李白的诗歌《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把陆游的《游山西村》默写完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可以说,最后一课是小弗郎士心头的一个情结,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心头的情结,那么,你心中的情结是什么呢?

请以“我的            情结”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朗读者》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的热潮,假如有一天《朗读者》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走进余姚,你想朗读什么文章?想把它献给谁?请结合朗读的内容说说你朗读它的原因。要求:理由充分,表达得体,语句通顺,80字左右。

参考篇目:《老王》(杨绛)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查看答案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项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③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1.诗歌以深林、流水、峰影、鹿群、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__________的山村景象。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1·世纪*教育网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下列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了陈康肃和卖油翁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B. (乙)文讲述了人要学会游泳,掌握游泳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要素。

C. (甲)文中“但微颔之”一句,暗示了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术不以为然。

D. (乙)文中的南方潜水的人经过七八年水上学习,才学会了潜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⑵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