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朗读者》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的热潮,假如有一天《朗读者》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

《朗读者》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的热潮,假如有一天《朗读者》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走进余姚,你想朗读什么文章?想把它献给谁?请结合朗读的内容说说你朗读它的原因。要求:理由充分,表达得体,语句通顺,80字左右。

参考篇目:《老王》(杨绛)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表达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阅读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能愉悦身心,有益健康;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能涵养品性,有利于我们提升道德境界。 从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挑选一篇,从内容、主题、思想意义等方面来谈理由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项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③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1.诗歌以深林、流水、峰影、鹿群、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__________的山村景象。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1·世纪*教育网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下列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了陈康肃和卖油翁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B. (乙)文讲述了人要学会游泳,掌握游泳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要素。

C. (甲)文中“但微颔之”一句,暗示了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术不以为然。

D. (乙)文中的南方潜水的人经过七八年水上学习,才学会了潜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⑵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4.(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文章,完成小题。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

②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

③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人心里的一根针。

④后来等到外婆嫁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⑤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忍不住要瞟一眼。

⑥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

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到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⑧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⑨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式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是叶,再一次下去,钩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蓄势待发。

⑩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有时会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

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一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为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

老屋前的苦瓜架又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

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外婆接受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苦瓜的清香。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的含义。

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的词和句子。

(1)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

(2)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3.结合全文,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三条岭原是古徽道必经之地,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淹没。岭上人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栽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游人四方来。

②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走过山冈,穿过古亭……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漫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梨花的配角,还有那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温柔与野性之美。

③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

④我坐在古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也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后,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暄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嫩绿的叶也悄悄地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则带着一分圣洁、一分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

⑤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前,一夜间扯起了白幡,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和淡淡的清香。

⑥岭上梨花雪,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飘落。梨花的香也很特别,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能幸福满满。

⑦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零落的梨花,我伤感地念叨着,并期待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

(选自《安徽日报》)

1.作者说:“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哪些是作者发现的配角呢?细读第⑵⑶两段,完成表格。

主角

配角

效果

写法

梨花

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

衬托

以其野性衬托出梨花的温柔之美

与梨花相映成美(互为背景,互为衬托)

 

 

2.唐代诗人将“雪”比作“梨花”,而本文作者将“梨花”比作“雪”。你认为本文中将“梨花”比作“雪”有哪些妙处?

3.结合本文对梨花的品质、特点的描写,谈谈文中的梨花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请仿照示例再概括两个方面。

示例:梨花圣洁、高贵、素雅的品质启示人们做人要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

4.作者在本文中说:“(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也与人类一样”,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结合具体内容,试着探究文人们总将“花和人”联系在一起“表达情志”的文化密码。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请从主题、写作特点、语言艺术中的一个方面用一句话写一则《骆驼祥子》作品推荐语。

⑵下面是《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请你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内容。

A丢车与卖骆驼  B被迫结婚  C被敲钱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