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递 ⑴夜色凄冷,A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递

⑴夜色凄冷,A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B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C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①→非常感动→②→心急如焚→十分感激

2.文章ABC三处都写到了“风”,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本文第5段划线句与链接材料都有精彩的描述。请你说出它们写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选文)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链接材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最后一课》

 

1.①十分痛苦 ②重拾希望 2.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的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1分答出任意一点得一分),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 5.相同点: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不同点:选文表现出文中的“她”对小男孩的关心,体现出她的善良。链接材料揭示出韩麦尔先生此时难过、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出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整合文本的能力,比较简单,只要顺着文章寻找,就可以找到文中“她”的情感变化的词语。因为题干中给出了一部分,所以选择的范围缩小,更容易找出。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首先要确定对“风”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答作用时,要考虑到为人物出场设计氛围,用“风”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有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寓言故事《曾子杀彘》,完成小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汝:人称代词,你。②彘(zhì):古代意为“猪”。③ 特:只不过,只是。④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特与婴儿耳  

(2)顾为汝杀彘

(3)曾子捕彘杀之

(4)烹彘也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曾子欲捕彘杀    B. 曾子之妻

C. 今子欺    D. 其子随而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其 子 随 之 而 泣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请简要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

(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2)七(1)班举行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你选择你熟悉的一个英雄人物,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爱国事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的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1)选段中的“他”是名著        中的主人公       

(2)该名著的作者善于写人,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选段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请结合原著,简要说说他的性格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默写。

(1)此夜曲中闻折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3)《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激烈,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中借莲花来表现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