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

阅读《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 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11)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12)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 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13)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14)“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15)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16)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17)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1)小学三年级时,_____

(2)十多年后,____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____心理。

3.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 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 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 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4.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1.(l)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2)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2.排比、急切、疑惑 3.B 4.从结构角度来看,“评语”这个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小学时老师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 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 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题根据题目中“按照时间顺序”的提示,抓住“小学三年级时”“十多年后”,寻找相关段落来概括事件即可。 2.试题分析:“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三个句子结构、语气相同,所以是排比句式。结合上文具体情节即“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再根据三个疑问句即可体会此时“我”的心情,即急切与疑惑。 3.试题分析:“启示”一般要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来思考。本题要结合第一题解答的内容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再比较选项内容。显然,本文是写了一个学生误读了老师的评语而有所努力终有进步并对自己今后的事业有良好的影响这样一件事,说明了写字很重要,经历也是财富和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所以本题不恰当的一项是为B。 4.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是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中心的,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首先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这一点来思考解答。结合第一题的解答即可了解本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儿时误会老师的评语,二是“我”当教师后注意给学生的评语。“误会”只是指前半部分,没有概括性,而“评语”则概括了两部分内容。所以从结构看,题目是线索,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从内容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是有一定的正能量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一双皮鞋的秘密》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买了皮鞋,我也想买一双。

星期六回家, 我对妈妈说了。妈妈半天没说话,只是盯着我。好久,她才说,非买不可吗?我没有说话,却点了点头。妈妈说,你快要交学费了吧?我又点了点头。妈妈又说,你的学费还没攒够呢!我听了没说话,把头转到了一边。妈妈说,你爸爸在地里刨葱,你去看看吧。

我去了地里,爸爸正在刨葱。见我不说话,爸爸问,怎么了?我还是不说话。爸爸就不问了。那天的天气很好,可我却觉得很闷,头就像被谁用棍子打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妈妈也到了地里。她把我想要皮鞋的事给爸爸说了。爸爸听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晚几天买不行吗?我不说话,我想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就穿上新皮鞋。可我说不出口,我知道我的家境很穷。

爸爸说,你想要皮鞋,行,你肯下力气吗?我说,肯下力气。爸爸说,邹县的葱比咱这儿贵好几分钱,只是路太远了,我一个人拉排车怕拉不到。我当时就说,我帮你拉。

邹县离我们这儿有七十里路,我和爸爸吃过晚饭,就拉着一千多斤的葱上路了。刚开始,我觉得还行,没怎么费力。大约走了有二十里路,就觉得浑身上下酸酸的,排车的轮子好像坏了。我和爸爸吃力地前进着。爸爸说,你能坚持到邹县吗?我咬了咬牙,说,能。爸爸就不再说什么了。

晚上没有月光,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有露水从天上落下来,打湿了我和爸爸的头发。晚上已经很冷了,可我们身上却流着汗。为了一双皮鞋,我豁出去了。

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我就走不动了。三十多里路,我们走了四个小时,但还有四个小时的路呢!我说,邹县可真远。爸爸说,不近。我说,咱歇一会儿吧。爸爸说,你不想要皮鞋就歇一会儿吧。我说,歇一会儿就买不成皮鞋了?爸爸说,咱早到一会儿可能卖个好价钱,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把你的皮鞋给耽误了。

我说,那咱赶路吧。爸爸说,咱一口气赶到。我咬了咬牙说,行。

那天葱卖得很好,一斤比我们那里多卖八分钱,一千多斤就多卖了一百多块钱。我心里很高兴,我的皮鞋有希望了。

一回到家,我就躺在了床上。我一夜没合眼,累坏了。待我醒来时,爸爸把一双皮鞋递到了我手里,我心里很高兴。妈妈说,花了一百多块呢!

星期一,我就穿着皮鞋去了学校。有个眼尖的同学说,你的皮鞋不是皮的。我不信。同学给我指了出来,我的心当时就凉了。

爸爸被人骗了,那可是我们俩的力气钱啊!说真的,我当时沮丧极了。后来我回家,爸爸问我,怎么没穿皮鞋?我说,我得省着穿。爸爸笑着说,知道省就好。爸爸说,你要想穿上名牌皮鞋就得好好学习。

我一直保存着那双皮鞋。我怎么也忘不了为了一双皮鞋,我和爸爸拉着一千多斤的葱到七十里开外的邹县去卖。我和爸爸辛辛苦苦多卖的钱,被卖皮鞋的人给骗去了。至今我都没有给爸爸说那是双假皮鞋,我不想让爸爸伤心。如今我已结婚生子,我不再为了一双皮鞋而发愁。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双皮鞋,就是那双皮鞋让我知道了做人的艰辛。那双皮鞋怕是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一天,我 陪爸妈吃饭。妈妈说,你知道吗,多年前的那双皮鞋是革的。我说,我穿上皮鞋到了学校就知道了。妈妈说,可你没说啊。我说,我知道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爸爸突然说,有个秘密你们都不知道,当年我没有被骗。我和妈妈一听,都愣了。爸爸继续说,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我想皮鞋真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

爸爸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的背也已经驼了,但我却忽然发现,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在他面前,我只能仰望,一直到永远。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括号内写出主要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

想要皮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反映人物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卖葱路上父子对话所反映的不同心理。

爸爸的心理:

“我”的心理:

3.阅读全文,说说一双皮鞋的“秘密”究竟有哪些。

4.知道爸爸买回来的是假皮鞋,为什么后来“我”说“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5.文章结尾写到,“我”觉得头发花白、驼背的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结合全文,分析“我”心目中的爸爸的形象。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两文都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屠自后断其       ②狼亦

甚仓皇           ④狼闻声四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一犬/坐于/前

B.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写,使之成为排比句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 、真假______ 、三借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

_______  , 便引诗情到碧霄。

_______  ,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

⑥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

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⑧我想那 ______, 定然有______

⑨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__,一个 有道德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