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B. 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C. 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D.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遇到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B. 尽管我们举手投足都那么小心翼翼,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弹琴的蟋蟀。
C. 演唱会太精彩了,变化的背景,华美的服饰令人头晕目眩。
D.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啜泣(chuó) 伫立(zhù) 匿名(nì) 锲而不舍(qiè)
B. 干涸(ɡù) 菜畦(qí) 狭隘(ài) 怪诞不经(dàn)
C. 徘徊 (huái) 倜傥(tǎng) 缥缈(miǎo) 随声附和(hé)
D. 绽开(zhàn) 诅咒(zǔ) 蓦然(mù) 拈轻怕重(niān)
卒章显志,即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写作手法。本文在结尾处的议论性文字,卒章显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你在写作中也运用卒章显志的写法,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课文片段在线)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写法分析)茨威格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想到的绝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还有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标准,作者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在传记结尾,作者通过这段议论性的文字卒章显志,振聋发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运用卒章显志的写法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富有哲理性;二是要注意语言精练。
山永远在
李国文
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
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 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 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据电视台的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在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如果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呢?
2.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山永远在”的?
3.作者认为,在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中要实现梦想,除了要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外,还需要什么呢?
4.有人觉得和《伟大的悲剧》中的英雄人物相比,《山永远在》一文中的盲人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你怎么看呢?
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飘浮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做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
你会透彻地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
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杖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牢固的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伯爵冷漠,为A,为B而深刻的汗颜。
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米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娇惯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
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异很大,但却信仰大自然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
他们从不后悔!
1.请根据语境在文中的“A”“B”两处补上两个恰当的例子。
2.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 “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分别指什么?
3.作者认为探险是“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为什么“不能用成败来评价”?
4.文章末段“他们从不后悔”在文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