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

记叙文阅读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⑦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⑧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⑨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叉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⑩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⑾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洋槐一年四季不同的特点。

2.文章第⑦段开头部分写道:“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我”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品析文中划线语句。

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4.作者描写老洋槐,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2.洋槐树面对暴风雨岿然不动、处变不惊,大雨过后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安详而平静,其坚强不屈的性格让我感动。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槐花比喻成葡萄、蜻蜓,写出了槐花在初发之时色泽淡绿,姿态轻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体现了洋槐沉稳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洋槐的喜爱之情。 4.①对比衬托手法。作者用杨柳的张扬衬托老洋槐的沉稳。②比喻、拟人手法。如写老洋槐的花“如瀑布倾泻四溅”;写老洋槐在风雨中抗挣“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③托物抒情。作者借老洋槐,表达自己面对生活,泰然平静,自信洒脱、沉稳而有力的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按照事件初夏秋冬的时间顺序,从文中找到: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我”感动的原因是:洋槐树面对暴风雨岿然不动、处变不惊,大雨过后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安详而平静,其坚强不屈的性格让我感动。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槐花的形态,表达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与赞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1998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安市。为庆祝广安市建市二十周年,学校要制作一本《时间的痕迹——老广安的记忆》的册子,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方言拾萃

广安方言形象幽默,富有韵味。请从下表提供的四个方言词语中选择一个,说说它的妙处。

广安方言

含义

妙处

惊抓抓

指一个人在面对其他人看来不足为奇的事时,表现出国语惊慌与害怕的样子。

以尖叫和手突然张开来表现人的惊慌与害怕,形象而生动。

①灯儿晃

无事闲逛。这里的灯是指旧时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

选: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撑花儿

雨伞。撑,张开。

③搭扑趴

摔跟头。搭,方言读dá,摔。

④巴心巴肠

全心全意。巴,紧贴。

 

【任务二】老物记忆

同学们拍摄了下面一组广安“老玩意儿”的照片,请你从中选择一张,参考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玩意儿”照片:木梳   茶壶  折扇  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旧事回顾

编辑“老广安的故事”,需要采访在广安土生土长的李爷爷,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用电话联系他。你会怎么说?(校名、人名用“xx”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我的任务很艰巨,还因为他们在内心一定感到这种想法是公平的,也一定本来就意识到他们如处在我的地位,也一样会做我希望做的事——最后他们让步了,同意把事情交付公断。被选中的仲裁人是奥利弗先生和一位能干的律师。两位都与我的意见不谋而合。我实现了自己的主张。

选段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我实现了自己的主张”具体指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有什么作用?

2.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查看答案

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气候变暖打乱二十四节气

材料一2016年底,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是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古人通过观察、记录等,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有15天,为一个“节气”。冬至是最早被制定出的一个节气,之后又陆续确定了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人们将其编成了一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流传至今。

材料二

近些年,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对二十四节气反应的气候特征又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等人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每个节气的增温幅度都十分显著,季节循环整体抬升,立夏越来越早,立冬越来越晚。同时,满足某个节气气温标准的天数增减也呈两级分化趋势。

钱诚和其他研究人员基于全国549个气象站的气温记录,经过降噪处理,以1961年到1990年的30年平均值确定了每个节气日的阈值温度。所谓阈值温度,简单来说,就是30年间每个节气日的全国平均气温。从气温记录来看,最冷的节气是大寒,阈值温度为-3.51℃;最热的节气是大暑,阈值温度为23.59℃。

1月5日起,进入小寒节气。小寒节气的阈值温度为-3.50℃,即全国平均气温达-3.50℃及以下就符合小寒节气的气候特征。通过对1961至2008年气温记录的研究显示,符合小寒、大寒气候特征的天数越来越少。统计显示,在上世纪60年代,最多的一年有51天符合大寒气候特征。1987年后,天数减少趋势更加明显。2006-2007年冬季是一个暖冬,当年冬天没有一天气温达到大寒阈值。1998至2007年10年间平均的大寒天数为14.0天/年,而20世纪60年代为32.4天/年,减少了56.8%。

大寒不寒,与之相反的则是大暑更热。分析显示,1997年以后,气温季节循环中最热的时段(22℃以上)明显抬升。1997年到2008年,符合大暑气候特征的天数为年均36.1天,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则为年均20天,增加了81.4%。

材料三专家表示,虽然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已经固定;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近现代以来,农民也会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从这一角度看,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动态变化的内涵,它依然是当前人们生产、生活的参考。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B.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惊蛰、小满节气的增温幅度都十分显著,季节循环整体抬升,立夏变化不明显,但立冬越来越晚。

C. 所谓阈值温度,就是一段时间内每个节气日的全国平均气温。

D. 近现代以来,农民也会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

2.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基本不变。

B.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呈增加趋势。

C.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呈减少趋势。

D.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有的时段上升,有的时段下降。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通过观察、记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一句中加点的“等”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 材料二的小标题可以拟作“大寒不寒 大暑更热”。

C. 材料三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对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依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D. “1998至2007年10年间平均的大寒天数为14.0天/年,而20世纪60年代为32.4天/年,减少了56.8%”一句运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