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名著阅读 我的任务很艰巨,还因为他们在内心一定感到这种想法是公平的,也一...

(题文)名著阅读

我的任务很艰巨,还因为他们在内心一定感到这种想法是公平的,也一定本来就意识到他们如处在我的地位,也一样会做我希望做的事——最后他们让步了,同意把事情交付公断。被选中的仲裁人是奥利弗先生和一位能干的律师。两位都与我的意见不谋而合。我实现了自己的主张。

选段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我实现了自己的主张”具体指的是________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公平地分财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简·爱》的阅读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鉴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有什么作用?

2.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查看答案

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气候变暖打乱二十四节气

材料一2016年底,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是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古人通过观察、记录等,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有15天,为一个“节气”。冬至是最早被制定出的一个节气,之后又陆续确定了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人们将其编成了一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流传至今。

材料二

近些年,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对二十四节气反应的气候特征又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等人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每个节气的增温幅度都十分显著,季节循环整体抬升,立夏越来越早,立冬越来越晚。同时,满足某个节气气温标准的天数增减也呈两级分化趋势。

钱诚和其他研究人员基于全国549个气象站的气温记录,经过降噪处理,以1961年到1990年的30年平均值确定了每个节气日的阈值温度。所谓阈值温度,简单来说,就是30年间每个节气日的全国平均气温。从气温记录来看,最冷的节气是大寒,阈值温度为-3.51℃;最热的节气是大暑,阈值温度为23.59℃。

1月5日起,进入小寒节气。小寒节气的阈值温度为-3.50℃,即全国平均气温达-3.50℃及以下就符合小寒节气的气候特征。通过对1961至2008年气温记录的研究显示,符合小寒、大寒气候特征的天数越来越少。统计显示,在上世纪60年代,最多的一年有51天符合大寒气候特征。1987年后,天数减少趋势更加明显。2006-2007年冬季是一个暖冬,当年冬天没有一天气温达到大寒阈值。1998至2007年10年间平均的大寒天数为14.0天/年,而20世纪60年代为32.4天/年,减少了56.8%。

大寒不寒,与之相反的则是大暑更热。分析显示,1997年以后,气温季节循环中最热的时段(22℃以上)明显抬升。1997年到2008年,符合大暑气候特征的天数为年均36.1天,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则为年均20天,增加了81.4%。

材料三专家表示,虽然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已经固定;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近现代以来,农民也会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从这一角度看,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动态变化的内涵,它依然是当前人们生产、生活的参考。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B.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惊蛰、小满节气的增温幅度都十分显著,季节循环整体抬升,立夏变化不明显,但立冬越来越晚。

C. 所谓阈值温度,就是一段时间内每个节气日的全国平均气温。

D. 近现代以来,农民也会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

2.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基本不变。

B.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呈增加趋势。

C.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呈减少趋势。

D. 近几十年来,满足大寒阈值气温的天数有的时段上升,有的时段下降。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通过观察、记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一句中加点的“等”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 材料二的小标题可以拟作“大寒不寒 大暑更热”。

C. 材料三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对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依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D. “1998至2007年10年间平均的大寒天数为14.0天/年,而20世纪60年代为32.4天/年,减少了56.8%”一句运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B. 《出师表》的“表”,是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篇表写于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在表文中,诸葛亮既给后主刘禅提出了治国之策,也陈述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C.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等。

D.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他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        ①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

②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③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④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犹如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⑤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

A. ③①⑤④②    B. ②⑤③①④    C. ④①②③⑤    D. ②⑤④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