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诗句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下列诗句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C.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B 【解析】B错,“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不是表达报效国家豪情壮志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代表“贪残侵略”的天狼星代指屡犯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B. “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C. 这三句为虚写,语言豪放、粗犷,其耿耿衷心溢于言表。

D. 这三句统领全词,充分展现了词人想要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查看答案

对“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卷”字写出了诗人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突现出了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B. “卷”字也表现出了太守精神抖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杀死了老虎,展现了当年孙权搏虎的雄姿,增强了凝聚力。

C. 卷”字极具表现力,写出了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出场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D. “卷”字表现出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张目。

 

查看答案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盘表面是为了掩其心虚,实则是傲慢横蛮不讲理)

B.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险的打算,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D.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从容应对,镇定自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B. 墨子在劝说楚王时,极言楚国之辽阔富有,宋国之狭小贫乏,意在满足楚王的虚荣心,并表明攻打宋国之不明智。

C. 作为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墨子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联系全文看,也正完全是靠他巧妙锋利的言辞,最终迫使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D. 从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3.下列对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中采用重重否定的排比句式和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语言极有气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文章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句交错,富有表现力,情节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

C. 墨子先后劝说公输盘和楚王,并均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二人理屈词穷,最终主动放弃了攻宋的计划。

D. 文章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点。

4.本文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下列故事不能充分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

A. 《晏子使楚》    B. 《邹忌讽齐王纳谏》

C. 《隆中对》    D. 《霸王别姬》

 

查看答案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对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使文章内容丰满,富有诗情画意;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B. 段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C. 第③段引用了《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说明古代女子长期待在闺中不能领略自然风光

D. 第⑤段引用了“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点出“屏”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希望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中“诗意”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屏风的美好的感觉和印象。

B. “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屏的佳句”中“咏”歌颂赞美之意,表达出了本文作者对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中“点缀”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所起的衬托和装饰的作用。

D. 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中,“仅仅”表示程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体现出屏风价值的运用感到遗憾和不满。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

B. 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具体才行。

C. 文中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D. 对于屏风,作者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了屏风,使读者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

 

查看答案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⑨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对选文中加点词语“霹雳”“震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个词表现出了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没有想到一向让他讨厌、憎恶,连书名都讲不清的阿长,会给他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作者感到震惊、惊喜、感激。

B. 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惊讶、惶恐的神态,觉得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C. 这两个词采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当时震惊的情态。

D. 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阿长对作者的理解和关爱,让作者非常感动,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2.对文章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个饱蘸浓墨的句子,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 在作者眼中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他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

C. 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此结尾彰显了作者对阿长的“扬”达到了顶点,从而升华了中心

D.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深沉的怀念和永久的祝福之情。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阿长把书摆在了作者面前时,作者难以抑制心头的激动。在这里,作者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确实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B. 从阿长身上有诸多毛病,到为“我”买来《山海经》,并不让人感到矛盾,从中我们看到了阿长的真率和细心,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C. 作者故意不写阿长怎么买到的《山海经》,就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D. 鲁迅把阿长当作寄托希望的理想人物,因此对她表现出了强烈的敬重和怀念,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淳朴和真率

4.对选文的语言风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感情细腻,清新自然    B. 感情炽烈,幽默诙谐

C. 感情真挚,通俗流畅    D. 感情深沉,清新婉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