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读书可以明理、完善自我、认识世界、传承文明,正因为有了这几条才要读书,那么接下...

①读书可以明理、完善自我、认识世界、传承文明,正因为有了这几条才要读书,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读什么书。在我看来,读书还需着重于读经典。人类千辛万苦留下的这些宝贝,是无穷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得以在此星球上延续的定海神针。如果经典被遗忘,那人类必将毁灭。

②我们说,人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典构成的,世界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石都是他们的经典。比如希腊文明,如果离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和希腊哲学是无法想象的。而中华文化精神,离开“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就无从谈起。经典是人类对世界及自己理解的集中体现,既是文明的基石也是文明的坐标。我们对自己所处时代文明的种种认同、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典这个坐标;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能没有这个坐标,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达到的位置。

③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的基本方式。孔子教学只教“六经”,爱因斯坦说他经常会拿出康德的著作来读。我们每次阅读,经典都会展现出新的深度与广度。经典是意义的源泉,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典博大精深,无法【A】一览无余(一目了然),随着在阅读中不断理解经典新的意义,我们的领悟力以及问题意识也得到提高。

④不要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读经典,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不能把经典作为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把阅读经典作为丰富我们思想、经验的必然途径,作为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对待,让它最终融入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本身。阅读经典是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他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因为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不仅是为了求道,更是为了在得道的过程中生命得以完善、丰富、提高,这种快乐是【B】不可言喻(不可名状)的。我认为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读完一本经典的时候

⑤阅读经典的关键不在于阅读本身,而在于让人提升精神、陶冶性情、丰盈情感。这就像观菊、喝茶。观菊时,不能只把菊花看作是能治病的植物,或是摆在房中显示品位的装饰;而应在观菊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以及做人的激励。同样,喝茶时,不仅讲究茶器、茶叶与气氛,更应懂得喝茶的最高境界不在茶而在茶之外;应通过喝茶获得精神上的轻松与通透。

⑥经典之所以能够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内在的骨骼,是因为真正的经典不论内容如何,总是和宇宙、人生有关,构成我们安身立命的依靠。我们对任何经典表达的思想不一定都要双手赞成;相反,即便对经典有最高敬畏感的人也会有不喜欢的经典。我们可以不喜欢经典作家,但我们必须要读经典。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经典,那也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是与我们【C】息息相关(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才那么急切地要去反驳。

(取材于张汝伦《读书与人生》)

1.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不可以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____

2.作者用观菊和喝茶两个事例,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

3.文章中提到“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读完一本经典的时候”,通过你的阅读经历并结合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 2.阅读经典是为了让读者获得精神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或阅读经典的关键在于让人提升精神、陶冶性情、丰盈情感。) 3.答案示例:这句话是说当我们阅读经典时,(我们的人生经验会与经典发生共鸣,产生共识,)经典中的深刻道理会让读完经典的人彻底醒悟。如读《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要到西天取经,遇到重重困难,但他们坚持不懈,从而取经成功。读完名著会让读者醒悟到只要坚持不懈,向着目标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解析】 1.试题分析: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原文指强调其相关性,没有“一条脉络贯穿下来”的语境,所以不可以替换。 2.试题分析: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作者用观菊和喝茶两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阅读经典是为了让读者获得精神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的观点。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论证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数字化”是我国现阶段全民阅读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形式。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与上一年基本持平。纸质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分别为44.66期(份)和3.44期(份),均比上一年有所减少。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传统纸质媒介阅读出现增长放缓甚至阅读量下降的新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59.2%的数字化阅读读者表示纸质读物在购买方面,明显地不如数字读物“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也是读者转向数字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例达到40.0%。此外,有29.2%的数字化阅读者表示“方便检索信息”是他们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原因。另外,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居民中,有36.7%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2.76元。

【材料二】

我国国民近两年不同媒介日均阅读接触时长表

年份

图书

报纸

上网

手机

平板电脑

2016

19.69分钟

17.01分钟

54.84分钟

62.21分钟

12.71分钟

2017

20.20分钟

13.15分钟

57.22分钟

74.40分钟

13.88分钟

 

【材料二】

数字化阅读也有一些弊端。它的最大问题是阅读时注意力极易分散。由于网络内容大部分是多媒体,既有文字、图片,也有音频、视频,而这些内容大都是以超链接的形式排列的,一旦点开新的链接,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领域。许多人上网之初也许是为了读一条感兴趣的新闻,但几十分钟后却发现自己在购物网站上寻找最新产品。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化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有科学家指出,数字化阅读是“F形阅读”。所谓“F形阅读”,是用字母F模仿数字阅读养成者的眼球活动轨迹,看任何读物都会像读网页新闻那样,前几行细读,后面就竖着略读。这已经是不少人下意识的阅读习惯。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化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数字化阅读方式“便利”的优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根据【材料二】,对材料一中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

3.请根据【材料三】,结合你的阅读实践,谈谈你对数字化阅读某一个弊端的认识。

 

查看答案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①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座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②小岛有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而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转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染得红艳艳的。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它。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是一个谜。即使秋天树叶都掉光了,小岛上挺拔俊秀的松树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冬天,当大海冰封,雪为万物盖上一层白毡的时候,小岛就穿上一身冰雪的戎装,上面还缀满了千万颗灿烂发光的钻石,变幻莫测,异彩纷呈。

③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④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⑤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⑥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⑦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⑧两个孩子用因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一月的寒风冷彻骨髓,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⑨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⑩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到了家中。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但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来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的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1.根据文章情节,填写内容

心理

行为

探听小岛情况

期盼、兴奋

回到家中

 

 

2.从全文来看,第②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遥远的岛”在生活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面对生活中种种的“遥远的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请结合文意,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探究性文字。

 

查看答案

(题文)选择决定了人生的价值。请结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朝花夕拾》《红岩》作品中的某一主要人物分析,当他面临什么选择的时候,走上了怎样的道路,决定了他怎样的人生价值。

 

查看答案

(题文)《鲁滨逊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国的_______。小说中鲁滨逊和尼莫船长都有着_______的特点,这可以在______________的内容中得到体现。

 

查看答案

【甲】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客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选自《汉书  朱云传》

注释:①张禹,时任丞相,封安昌侯,是汉成帝的老师。特进:官职名称。西汉后期设置,授给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②云:朱云,汉成帝时的以直言闻名的大臣。③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④厉:警示。⑤将:拉,拖。⑥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⑦辑:连缀。⑧旌:表彰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昌侯张禹  公问其    B. 下无以民    增其所不能

C. 臣敢以争  此悉贞良节之臣    D. 未知圣如何耳  此所谓战胜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3.结合两个文段内容,说说朱云和邹忌进言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汉成帝和齐王有什么共同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