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渊远流长大汉...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渊远流长大汉江,弛名中外古襄阳。

 

 

 

 

 

 

 

 

 

 

 

 

 

 

 

 

 

 

 

源 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书写时注意要用正楷,工整、美观地书写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作文

    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娱乐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娱乐包围着,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给予我们充足的娱乐,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诸多的娱乐方式。作为学生,枯燥的学习之余,肯定也有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走出校园,你更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你的娱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你所见到的娱乐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请以“娱乐在我身边”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请简要赏析第三句中“护”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查看答案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面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特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等同。③缯:丝织品的总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

(2)臣,民也  

(3)其色相

(4)未有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群臣半以为当罪  皆以美于徐公

B. 乃召朱公而问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 其泽相如也      其一犬坐于前

D. 然其价一者千金  京中有善口技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2)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4.陶朱公是如何巧妙回答梁王的询问的?梁王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送您一小时

①秋日午后,阳光和煦。院里那株老银杏,黄叶飘零,翩翩如蝶。

②他和老人静静地坐着,缓缓地聊天。

③还记得吗?你们小孩子,总喜欢爬树。我记得我们家那位老小,小时候可调皮了,爬上这高高的银杏树端,不知怎么就不敢下来了。我和他妈妈都在上班,等我们赶回家,邻居已经把他解救下来。他从此不敢再爬树。秋风拂捋着老人如瀑的胡须。

④我小时候也老爱上树掏鸟窝。有一次掏鸟窝迟到了,被老师惩罚,顶着鸟窝在烈日下站着。那鸟蛋正在孵化,大乌嗅着气息竟然找来了,在我头顶不停地盘旋哀鸣,叫得好让人心酸。我从此不再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了。他绘声绘色地讲着,算是回应老人,

⑤老人歪着脑袋倾听,像个专心致志的小学生。听完,老人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⑥是呀,每个孩子都喜欢捣蛋。我那个老大吧,小时候更调皮。有一次将邻居家的鸡蛋偷了,拿回家藏在被窝里孵。最后,小鸡没孵出来,蛋却破了,被窝湿了,无法睡觉,才向我们求援。我们赶紧带他去给邻居赔礼道歉。现在呢,那小子是生物科学家呢,忙啊,已经五年零二十三天没回家了。老人说着,泪水盈满了眼雕。老人抬头仰望蓝天,竭力不让眼泪掉下来

⑦老人兴较勃物,架絮叨叨地讲述着,被子们一路走来的故事他如教家珍

⑧他着急地不时抬脱看表。时间快到了,可老人依旧兴味盎然。

⑨他吞吞吐吐地说,老人家,时间到了一一一我得走了。

(10)“这么快?一个小时了?老人如梦方解顿了顿,他又说,你能不能再延长一个小时?”当然,我是照样付费的!

(11)我已经答点了下一处,要毁约,是要赔偿的,他嗫嚅着。

(12)翻倍?我给你三倍的价钱,好不好? 说着,老人麻利地起身,蹒跚着进屋去了。

(13)老人拿来六百元钱, 递给他,微笑着,欣慰地说,现在我们继续聊天好吗?

(14)老人开始谈自己,谈他一个人的寂寞。老人说有时候太寂寞,没人说话,就将屋里的水龙头全部打开,每个水龙头滴水的速度不一样,所有水龙头下的水滴声便形成了一支奇特的交响曲,清脆悦耳,如山泉叮咚。老人说,我就从这屋到那屋,又从那屋到这屋,一个人踱着步,慢慢地欣赏。那感觉真好啊,就像独自在山林的小溪边散步,仿佛看到满眼的绿树红花,彩蝶翩飞。

(15)老人说,那一天,我实在闷得慌,就在院子里一个人下棋。一会儿跑到对方,一会儿跑到我方。可是,那一回合,眼看对方要赢了,我一着急,跑快了,就跌倒了,半天也没爬起来!

(16)他听着,泪水润湿了眼眶。

(17)老人说,有时候,我把家里所有能够发声的东西全部打开,电视机啊,收音机啊,闹钟啊,真热闹,就像在听大戏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

(18)他的泪水终于溢满了眼眶。他抬腕看表,时间又到了。

(19)老人可怜兮兮地看着他说,我还想再买一个小时,你能陪我吃晚饭吗?

(20)那时,夕阳的余晖已经洒满小院,银杏树遍身金黄。

(21)不行。我答应了别人,不能拖得太迟了。他摇头。

(22)老人满脸失望,叹息一声说,你等等。说完,蹒跚着进屋去。

(23)片刻,老人出来,颤巍巍地捧着半块蛋糕。蛋糕被切分的痕迹新鲜,上面印着“快乐”二字。他诧异地看着老人。

(24)老人说,小伙子,谢谢你陪我度过这个下午。今天,我过生日,这块蛋糕送给你。

(25)他颤抖着接过蛋糕,颤抖着声音说,老爷爷,祝您生日快乐!

(26)快走吧,你还要赶下一处呢。老人催促。

(27)他哽咽地说,不用了,我留下来陪您!

(28)老人万分惊喜,忙着转身,边走边说,我去给你拿钱,四倍的价钱!

(29)他赶紧拉住老人说,老爷爷,我不要钱,我送您一小时!

(30)老人转过身,早已老泪纵横。

(31)其实,今天,老人这里是他的最后一站。今天,同样是他女儿的生日,他答应早点回去陪她的。

1.根据文意,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填写故事的发展脉络

开端:他与老人聊天一小时,老人讲得兴致勃勃,他配合得绘声绘色。

发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他与女儿爽约。

2.指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秋日午后,阳光和败。院里那株老银杏,黄叶飘零,翩翩如蝶。

(2)老人可怜兮兮地看着他说,我还想再买一个小时,你能陪我吃晚饭吗?

3.老人把儿子没回家的时间精确到“五年零二十三天”,这体现了什么?

4.下面句子中两个加点的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翻倍? 我给你三倍的价钱,好不好? 说着,老人麻利地起身,蹒跚着进屋去了。

5.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削弱了“他”这一人物形象,应该删去,你同意吗?请结合全文读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年年高

卢恩俊

①节气之书翻到最后一页,就见“寒冷而热,农闲而忙”的大寒一章了。有句老话叫“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在日时,一进腊月门,便开始进入忙年的“热”状态了。即便是现在的农村,人们也是过了小年(祭灶节)就忙大年(春节),热火朝天地为“年”而忙了。

②忙什么?因为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件大事,家家户户都要忙除日布新,忙置办年货,忙炸货,忙色饺……

③而蒸年糕、从磨黄米、发面、制作、入笼等直至出笼,一道道繁杂的程序,算是大寒里一幕最热气腾胎也是最忙的“热”镜头了。年糕黄灿灿的,软糯糯的,又黏又甜,不仅是人们爱吃的关食,更是中国农历年的应节食俗。

④据记载,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奉祖先所用,后来成为春节应景食品。明崇祯年间《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了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黏黏糕”谐音而来,吃年糕寓意生活“年年高”。民谚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之说年糕,又黏又甜。人们借“黏”之意,期盼“留住”甜甜蜜蜜的好日子,借“糕”之音,希望步步登高发财交好运。

⑤自古至今,年糕就是这样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渐成风俗的。至明清时代,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美食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在制作原料上,南方以糯米为主,北方则以黏秦做法和风味 上,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和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成皆有。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比较详细,由泰粉和糖做成名日“年糕”,色有红黄白之分,形有“方头糕”“条头糕”“条半糕”“糕元宝”等。人们还用年糕印版压成“五福”“六宝”“全钱”“如意”等形状,用于除夕供奉祖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

⑥关于春节年糕的由来,比较普遍的传说有两个。一说是远古人们为躲避一种叫作“年”的怪兽下山祸害,家家在门外摆放专门应对“年”的食物,以保平安度过年复一年的“年”关,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喂“年”度关的食物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把“年“与“高”连在一起,就称为年糕(诗音)了。另一个说法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用糯米粉砖屯粮防饥造城墙,使战乱的士兵和百姓度过饥荒,保家卫国打了胜仗。从此以后,人们年夜饭做年糕用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同时预防荒年灾月的不时之需。因为这种砖形糯米粉糕是在过年时制作的,人们便把它叫作“年糕”。

⑦由于年糕口感好,富意也好.历代传承,自然就由过年应景食品延伸到过节、结婚、生子、视寿等诸项喜庆活动中,借“黏黏糕”谐音、以示官位年年高升、子孙年年高长、老人年年高寿、国家年年高福...随之年糕之美名流传于世,驰张南洋、欧美不衰,由年节必备食品成为随时可用的吉祥食品了。

1.文章主要介绍关于“年糕”的哪些知识!?

2.有人说文章第①②自然段没有提到说明对象——年糕,行文过于冗长,可以删去或适当压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年糕”,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