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静穆之园 崔秀霞 ① 我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感情。 ② 第一次来时,正值...

静穆之园

崔秀霞

① 我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感情。

② 第一次来时,正值冬天,园子里的野草与树木,仿佛弥漫着千年万年的洪荒味道。他的繁华只存在于文字的惊叹描述里,只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集体想象与口口相传中。在被劫掠之后的年岁里,他又被作为一个残骸凭吊了太多年。而我想,对这个园子最适宜的态度,并非凭吊、祭奠、站在废墟残骸上遥想他繁华的过往,而是在与他的平静相处中,去触摸他的记忆肌理。

③ 每次走进圆明园,皆可令我内心静定下来。围墙外,围绕着他的已然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电光声色。但每次我走进去,他依旧有一种静默的力量、静默的磁场,包容我,接纳我。他是看透一切的,最兴盛的繁华看过,最跌宕的起落,也经受过。面对围墙外的一切,他亦只是静默自处。

④ 这个园子备受摧残的容貌里,分明是有着静穆的大美。因此他亦有足够的涵容,可以接纳这个后现代都市中最浮躁的人。

⑤ 沿着福海岸边,一直往日落的方向走去。抬头便可以看到浅灰色的疏淡天空。再走一段时间,日轮的光芒收敛,落下去,落到苍茫的断壁残垣后面去。天空是冬日那种黯淡、迷蒙的灰,只一树梅花,开满疏淡的、细碎的粉色花朵,在满地碎石、荒烟蔓草间显得极突兀。傍晚时起了风,掠过荒瑟的枝叶、林梢。烧黑的石壁散落在荒草间。

⑥ 继续往西,微凉空气里是越来越密的夜的粒子。宿鸟归飞,昏鸦云集,成群的乌鸦嘎嘎叫着飞过来,很苍凉的恐怖。我在湖岸荒野走着,冬天飒飒的风吹过来,白色的芦花倒伏过去,如白色的连绵的浪

⑦ 莽苍的暮霭漫上来。黄昏来临之时,是圆明园郁结的哀伤漫上来的时刻。

⑧ 圆明园与南方的园子不同,是大手笔的,那一种落魄也有着大气势,不那么讲究细节的。这里不适合闺怨女子游园惊梦,凄凄婉婉幽幽怨怨。他不太会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这里是让你独怆然而涕下的。

⑨ 俄罗斯民族的苦难,凝结于那长夜无尽、莽苍的厚重荒原。而我们这个民族百年来的种种离乱变迁,最终可以以这个园子为缩影。

⑩他在时间洪流里,历尽劫波。这怨与屈来自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大的磨难与细碎磨折在他身体上轮番碾压过。而那种痛与落寞,是无法抚慰的。一切抚慰都是浮面的,于他来说,都是浮光掠影。这一个园子,让我觉得,我与那个以往觉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国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贴心贴肺。

⑪在由黄昏而起的沉郁情绪中继续前行。在这个园子里,似乎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经四季,从荒芜冬天一直走至迟迟春日。圆明园的春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暖风拂面……

⑫有老人带着三四岁的孩童从旁边石拱桥上下来。孩童迈着结实的小腿,每下一级台阶,嘴里便喊出稚嫩清亮的音节。跟老人搭话聊起天来。知晓他是园子附近的老居民,这些年亲见圆明园的种种变迁错落。老人脸上堆叠的皱纹像园子一样老。

⑬静静看着眼前的这对祖孙,稚子与白发许多思绪涌上心头。

⑭在圆明园徘徊的时日,脑海翻诵,生命这个字眼时时跳上心头,令人迷恋,又令人困惑。它是一个终极的、又似乎是无解的命题。他不只是一个背影,也不该单单地作为一个遗迹被凭吊,你该把他作为一个生命,去感知他的脉息。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1.作者认为圆明园有大美,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大美的具体内涵。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3.第12小节,作者叙写了老人与孩童的情节,有何用意?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凭吊圆明园时复杂的情感态度。

 

1.① 它的景色是苍凉的,蕴含着静默的力量,② 它的胸襟是博大的,能包容接纳一切,③ 它的构思是大手笔的,落魄之时也不乏大气势,④ 它的历史是厚重的,浓缩了民族的离乱变迁,⑤ 它的内涵是无穷的,揭示了生命的意义,让人相信未来总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答出四点即给满分) 2.①运用景物描写和比喻的手法,②营造了苍凉静谧的氛围,③以动衬静,体现了圆明园的静穆之美,④烘托了作者对圆明园沧桑历史的沉痛心情。 3.①这既是实写,更是象征。②老人是苍老的,用以象征圆明园的过去、民族的历史,③孩子是充满希望的,用以象征现在的社会、国家的未来。④暗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脉生生不息 4.① 对圆明园静穆大美的崇仰之情。② 对圆明园沧桑历史的沉痛之情。③ 对圆明园的未来充满信心。④ 对国家强盛的热切期盼。⑤ 说明对圆明园的历史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和生命的高度理性审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大美的具体内涵。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可从景色、胸襟、构思、历史等角度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赏析句子。“宿鸟归飞,昏鸦云集,成群的乌鸦嘎嘎叫着飞过来,很苍凉的恐怖”是景物描写,“白色的芦花倒伏过去,如白色的连绵的浪”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营造了苍凉静谧的氛围,以动衬静,体现了圆明园的静穆之美。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景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作者对圆明园的情感。 3.试题分析:考查文章中重要情节的作用。仔细阅读倒数第3段。再联系全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考“有老人带着三四岁的孩童从旁边石拱桥上下来……”这一情节的深刻内涵。可从这既是实写,更是象征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老人象征圆明园的过去、民族的历史;孩子象征现在的社会、国家的未来。所以这一情节就变得必不可少。 4.试题分析:探究作者凭吊圆明园时复杂的情感态度。。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此题要求探究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在宏观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剖析作者对圆明园的复杂心理。可从对圆明园的崇仰,对沧桑历史的哀痛,对圆明园的未来充满信心的角度作答。也可联系到对国家强盛的期盼等内容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文/朱永新,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阅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查看答案

【甲】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 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那个捣子迳奔去报了蒋门神……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武松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武松道:“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将一应家火什物随即交还原主金眼彪施恩。谁教你强夺他的?”蒋门神慌忙应道:“依得!依得!”武松道:“第二件,我如今饶了你起来,你便去央请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来与施恩陪话。”蒋门神道:“小人也依得!”武松道:“第三件,你从今日交割还了,便要你离了这快活林,连夜回乡去,不许你在孟州住;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轻则打你半死,重则结果了你命!你依得么?” 武松指着蒋门神,说道:“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量你这个值得甚的!快交割还他!但迟了些个,再是一顿,便一发结果了你这厮!”

【乙】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分别用名著回目的语句概括甲乙段材料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打死郑屠后鲁提辖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述他在东京相国寺看菜园时所发生的精彩故事。

3.两位主人公打抱不平都是的表现,但两者的目的和是有所不同的,请作简要分析。

4.从下面描写人物的语句中任选一句,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①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②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查看答案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节选自《史记 李广将军传》,有删改)

【注释】①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单于闻广贤/吴广爱人    B. 马南驰数十里/数十

C. 得赏赐分其麾下/饮少    D.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杂然而前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2)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4.你认为李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请写出本诗表达的情感。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画面。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骆驼祥子”这个外号反映了祥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2)雷沃德学校充满着阴郁、饥饿与死亡,简·爱在雷沃德生活中能得到的温暖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