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1)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

(2)教学相_________

(3)有至道_________

(4)知,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的道理。

 

1.不增长、促进即使不通,理解不了 2.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学问。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长”:增长、促进。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知”现代汉语里有“知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2.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3.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    B. 气候变化    C. 物候规律    D. 四季景色变化

5.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

6.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查看答案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溯游从之,___________。(《蒹葭》)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5)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查看答案

(一)【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策之不以其道

A.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 臣有骏马欲卖之

C.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4.理解填空。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5.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查看答案

阅读《水的语言》,回答下列小题。

水的语言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 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从说明对象及说明目的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从语言风格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

2.本文说明“水的语言”,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3.画线句是为了解释                  

4.本文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5.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查看答案

阅读《又是一年粽飘香》,完成后面小题。

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

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整个程序精细,繁琐。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

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尊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

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

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

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每到端阳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付了节日。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装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老妈妈慈眉善目,温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心里那根柔软的弦突然被轻轻触动了,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漩漩。我忙掏钱买了几斤。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

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1.为什么作者说,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2.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

3.在作者的记忆力,包粽子的母亲是那样美丽,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母亲美在何处。

4.仿照画线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画线句: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