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水的语言》,回答下列小题。 水的语言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

阅读《水的语言》,回答下列小题。

水的语言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 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从说明对象及说明目的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从语言风格角度说,这是一篇____说明文。

2.本文说明“水的语言”,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3.画线句是为了解释                  

4.本文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5.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1.事理生动 2.逻辑 3.水流出来时为什么噗噗作响(水会“说话”的原因) 4.水流出来时水不开时水被“烫”时 5.向地上倒,听到清脆的噼叭声的是冷水,听到低沉的波波声是开水。 【解析】 1.考查说明文的分类和语言特点。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此文写的是水为何会发出不同声音,不是说明事物的,因此是事理说明文。“水的语言”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可以直观的从文中看出来,如何不是这两种,就是逻辑顺序,本文是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3.仔细阅读文段,看出这句是对上段问题的解释,就是“水为何在噗噗作响”,解释“水在噗噗作响”的原理是“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4.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水发出的三种声音“水在噗噗作响”“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水挨烫时也要‘尖叫’”,这三种“水的语言”分别对应的是“水流出来时、水不开时、水被‘烫时’”发出的三种声音。 5.根据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仔细阅读找到关键句子“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不难概括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又是一年粽飘香》,完成后面小题。

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

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整个程序精细,繁琐。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

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尊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

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

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

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每到端阳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付了节日。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装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老妈妈慈眉善目,温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心里那根柔软的弦突然被轻轻触动了,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漩漩。我忙掏钱买了几斤。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

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1.为什么作者说,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2.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

3.在作者的记忆力,包粽子的母亲是那样美丽,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母亲美在何处。

4.仿照画线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画线句: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查看答案

默写句子。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2)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北冥有鱼》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

(6)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查看答案

两题选做一题

(1)文题一: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记忆中的那一抹微笑,像灿烂的阳光,令你难忘,它点燃你的希望,启迪你的智慧,增强你的信心,传递给你无穷的正能量……

请以《那微笑,给了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等。

(2)文题二: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成记叙文;

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

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对《送友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送别的地点、环境。

B. 三四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C. 五六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D. 最后两句是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只得分手。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送”字统领了诗人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是比喻。

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不是工整的对仗句式。

D. “萧萧班马鸣”借着班马鸣叫表达离别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B. 通过哈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使我懂得了朋友间友谊的珍贵。

C. 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D. 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