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种子 明前茶 ⑴从小,生长在皖南乡间的明冠华就为家里做...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种子

明前茶

⑴从小,生长在皖南乡间的明冠华就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南瓜瓤挖出,南瓜籽在泉水中冲净,放在竹编的笸箩里晾晒;花生剥出,逐粒精选,晒到手摸上去有点发涩;苋菜、油菜、芝麻的种子,都轻得很,托在手上翻动挑拣,要屏住呼吸。这些种子晾干时都要防老鼠,防鸟雀,防瓦楞上走过的猫。

⑵才六七岁的明冠华看管着这一切。她明白,明年,整个菜园的生机,都落在她手上。

⑶唯一不需操心的,是院落里的丝瓜种子。夏秋之交,最后一茬丝瓜一定会在枝头留着,等它们变粗、变老,直到丝瓜瓤的水分完全被飒响的秋风收去。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

⑷菜瓜和杂粮的种子,被一一收在小布袋里,封存于瓦罐中。做这些事,令明冠华的神色,有不同于乡间小孩的庄重。

⑸她一定没想到,20多年后,自己研究生毕业后会在北京教学植物园里工作,教城里小孩辨认各种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观察植物发芽生长的全过程,进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⑹我是在植物园的小径上遇见明冠华的。她见我捡拾椴树的叶片,瞅着粘附在叶片下的种子惊讶微笑,就主动找我攀谈,说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本来就各有各的脾气。她一面走,一面像松鼠一样,跳到灌木丛中去捡拾种子,还从头发上、裤脚上扯下牛蒡的果实给我看——原来,这牛蒡果实个个都生有小倒钩。当年,发明尼龙搭扣的人,就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⑺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很寂寞吗?明冠华微笑:一点儿也不寂寞。植物园里的静气是滋养人的,你的耳朵也会变得格外敏锐。植物开花的声音,果皮干裂后种子像子弹一样弹出去的声音,在无风的午后都可清楚地听见。

⑻再说,种子与果实细看上去都分外有趣:

⑼枫杨树的果实有两个尖尖的小翅膀,据说J·K·罗琳,就是看到这种果实,才脑补出《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中一球制胜的金色飞贼。

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

⑾蓖麻的种子有漂亮的暗花,而且顶部油油的,是为了吸引鸟雀吃下它;没消化掉的蓖麻种子被鸟雀排出后,表面已经有小挫伤,更容易发芽,长出蓖麻的植株。

⑿烟草的果实绝对是广种薄收的典范,一捏碎,会撒出来上千粒针尖大的微细种子,像一蓬轻袅的黑色烟尘,可以随风飘到很远;落到水里,会散发微妙的气味,让鱼儿避走不迭。

⒀种子们借助风、水与小动物的力量,从成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们的迁徙。它的构造,就是为了更方便漂移,从而远离母株,减少同类物种之间的竞争,并争取更多的阳光、空气与生长空间。就像孩子要独立成人,多半要远离父母一样。

⒁不少双语小学、国际小学的自然课堂,就设立在明冠华工作的植物园里。那些浑身名牌的小孩,到了这里,换上工装背带裤,戴上粗布手套和遮阳帽,拿上带弯钩的小网兜,由明冠华领着,出去找种子。他们扒拉落叶,跳过溪流上的踏脚石,钻入秋天最后的迷你青纱帐,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缺失的一课。

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种子”的理解。

2.请从明冠华的角度,概括文章内容。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⑶段和第⑽段的画线句子。

A. 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从词语运用角度)

B. 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从修辞角度)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活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1.一方面指自然界各种植物的种子;另一方面指根植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孩子们心中热爱自然的心灵的种子;孩子们像种子一样,要远离父母,独立成人。(意近即可) 2.明冠华从小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工作后教小孩子认识种子,进而探索大自然奥秘,她从中获得了无限乐趣。 3.AB 4.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和植物的种子是陌生的,在这里补上的课程是,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文章标题“种子”一方面指自然界各种植物的种子,另一方面指根植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孩子们心中热爱自然的心灵的种子。 2.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本题可以概括为:明冠华从小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工作后教小孩子认识种子,进而探索大自然奥秘,她从中获得了无限乐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信·中国》栏目3月9日起在中央电視台练合频道首播。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每期精选的信件,是从建党以来收录的2000多共产党员书信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共产党员的信。

在内容构建上,节目组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把书本上的英雄形象拉回到普通人,用观众能够感受到的共通情感,在书信文字中展现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形象。

在拍摄上,采用的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该技术的每一个视屏都是由19台光投影拼接完成,可以打出360度环形视觉,为观众营造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技术实现了时光穿梭的效果,让观众跟随信件的朗读者身临其境地回到信件写就的年代。

材料二:《信中国》的播出,让观众看到另一维度上的文化类节目形态探索,其在创作上巧妙地统合了“大”与“小”的关系一一在选材方面有大题材的格局视野,呈现于舞台的是“理应受到更多关注的信件”。每封信的叙事和细节,实际上透着每个平凡的中国人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抉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评)

《信中国》节目中“打开”一封封中国信,其实是讲述关于信仰、信念、信任、信守、自信的中国故事。用信件之间的互文,书信与历史背景的呼应来解读信件,是值得称道的模式。正因为信息量丰富,一封封书信里能见人性,而人性又能辉映着党性,让观众在“书信的历史”里看见人性的光辉、时代的变迁。

(文汇报评)

材料三:

某市中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结果

从未写过书信

学应用文时写

寄贺卡时写

91%

6%

3%

 

①请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②材料三的调查表反映了什么情况?

③针对调查结果,班委会组织欣赏名人书信的活动,可是小明同学不感兴趣,不愿参加,请你结合材料一、二劝说他。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A____,想得很高,纸上计划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怎么干得下去?所以_B____,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下联的提示,围绕晁天王叙述相关故事情节。

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

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②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横线上填写你的阅读感受。

阅读名著能启迪心灵。读《傅雷家书》能让我领悟到遇困难不气馁,要有国家民族荣辱感的人生道理;读鲁迅的《朝花夕拾》,________;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苔痕上阶绿,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④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诗歌,像一束光,照亮我们的生命。路遇重山叠水,迷茫了,陆游在《游山西村》里告诉你“________________”;面对惊涛骇浪,信念动摇了,李白在《行路难》中鼓励你“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竣工    座右铭    如法炮制    真知卓见

B. 震憾    主旋律    拈轻怕重    人才倍出

C. 座位    通辑犯    玲珑剔透    莫衷一是

D. 陶冶    堰塞湖    恪尽职守    不可名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