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为传承传统美德,弘扬名族文化,学校将举行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并完...

为传承传统美德,弘扬名族文化,学校将举行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说理明孝)孙凯向好友倾诉了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凯?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如果不得已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委婉地劝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拟作宣传)为营造“百善孝为先”主题活动氛围,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原创一条有关孝道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主题征文)为激励同学们将孝行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校文学社决定举办“百善孝为先---我长大了”的主题征文活动,稿件要求:围绕主题写作,文体不限;写明自己的姓名和班级,于12月1日之前投给校文学社编辑部,请你为文学社写一则征文启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孙凯,孔子说过:“事父母几谏。”如果妈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要和妈妈好好沟通,千万不要离家出走,妈妈管的多也是为你好呀,对不对? (2)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家有老也有小、尊老爱幼不可少。 (3)征文启事 为激励同学们将孝行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校文学社决定举办“百善孝为先---我长大了”的主题征文活动。 稿件要求:①围绕主题写作,文体不限;②写明自己的姓名和班级;③于12月1日之前投给校文学社编辑部。 校文学社 2017年11月15日 【解析】试题分析:(1)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交代规劝的原因或理由,注意本题要引用给出的《论语》中的名言;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达准确。作答要围绕“主题”拟写。可以使用名人名言,最好使用对偶句的形式。(3)征文启事一般是为了某项活动而进行的一次性征求稿件的通知。征文启事的写作,关键是要做到内容清楚。内容一般有如下几项:①征文的宗旨,即本次征文的意图。②征文的对象,即哪些人可以参加本次征文活动。如中小学生,参加工作人员等。③征文的要求,包括是否限定题目、题材,对体裁及字数的要求。④征文的时间,即征文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⑤稿件的处理,如怎样评定奖次,设哪些奖级,是否公开发表等。⑥其他事项,如对稿件投送地址、接收人的交代,是否交评审费用等。征文启事的格式与“通知”的格式大体相仿,前面有标题,可用“征文启事”四个字,也可起个名称以示区别,写成“××杯赛征文启事”,还在“××杯”后加上征文范围或对象,写成“××杯全国(或省、市)××(职业,如中学生、教师之类)作文大赛征文启事”等。结尾处有落款,即征文活动的发起单位或组织;还有启事发出时间。注意启事不用致敬语。据此要求和格式围绕主题拟写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今年的读书节活动以《阅读让城市更文明》为主题,zhǐ zài展示我市“书香如皋”建设取得的成果,培养市民chóngshàng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市民投入到大阅读的环境中,去吸取知识和思想文化的qióngjiāng,②不仅提高了城市文明整体水平,还提升了市民素质。

1.根据拼音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____________

3.第②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在慢慢成长,也在慢慢遗忘,但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忘记的,它们,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内容,更加多彩,更显厚重,一旦我们忘记了,生命就有不能承受之轻。

请以“    ,是不能忘记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父亲母亲

王斯妍

①晚上,借着屋里有些昏暗的灯光和电视里那些娱乐节目的杂音,我想了好几天的话不得不说了。

②“妈,明天我顺道带爹再去医院查一下。”

③“大夫不是说你爹的病好了吗,怎么还去医院?”妈有些疑惑。

④“哦,是……啊,是好了,不过最后再检查一下炎症是不是都消了。”我故意提高声音显得轻描淡写地回答妈说。

⑤“哦——”妈轻轻地答应一声。

⑥晚上自然是没怎么睡着,心里有些担心明天的检查结果。

北方冬天的夜很长,早晨六七点钟太阳还没有出来,只有一盏孤星挂在旷野的树梢。可是,妈妈却在凌晨四点多就起床了,轻手轻脚地在厨房忙碌着,虽然她明明知道爹不用吃饭,但是她已经习惯了,只要爹出门,那一定是要包饺子的,当然,今天也不会例外。

⑧冒着热气的饺子端上了桌,却只有我一个人吃着——爹要做验血不能吃。妈呢,怎么让吃都不吃,只是用亮晶晶的目光一直看着爹,一旦和爹的目光相遇就慌乱地躲开。爹和她说话她也不抬头,而是故意地一次次去厨房拿东西。我知道,妈是怕眼里的明亮落下来……

⑨妈很聪明能干,想当年那可是我们那儿七里八村有名的能人。爹妈不光养育了我们姊妹八人,还一直赡养爷爷奶奶。虽然,爹是名义上的一家之主,但是,爹是那种很老实的人,多少有些软弱,他和妈的两性角色似乎颠倒了——妈像个坚强宽厚的男人,而爹反倒成了在妈妈羽翼下需要保护的了。所以我们都知道,是妈妈用她那女性细腻的心思支撑着这个家,让我们一家人在那个家家都很贫穷的年月,在物质上很丰富。妈妈在春夏孵出好多的鸡雏鸭雏到附近的镇上去卖,换回零花钱给我们贴补家用;秋天带领我们到收获后的庄稼地里捡拾农民们遗漏的粮食,为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可以在整个冬天有肉吃——这些捡来的粮食可以拿来喂猪啊鹅啊什么的,所以我们兄弟们都很健康。在那个经济刚刚起步的时代,我家的餐桌上一直很丰盛,可以说鸡鸭鱼肉不断,这和妈妈的辛勤操劳是分不开的。

⑩可是,从昨天晚上妈妈明亮的眼睛里,从今天早晨妈妈默默的早饭里,我分明读出了妈妈的软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腿脚不灵便的女人(妈妈有严重的脚疾,随着年龄的增大,不便行动),在面对自己一直保护的丈夫遇到危机面前的无力……

⑪妈妈坚持送我们出门,不顾天黑和路上的冰雪。在我一声声的“回去吧,别送了”的要求下,妈妈停下了蹒跚的脚步,可是却并没有转身,立在那里目送我们。我没再说什么,我知道,我小时候怕走黑路,妈妈总是这样送我的:“别怕,妈看着你走。”于是,我就真的不怕了,因为有妈妈的目光在身上和我作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可是,今天我知道,妈的目光笼罩着的一定不是我了,是她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相濡以沫的丈夫,是此刻在她心中需要保护的她的孩子中的一个。

⑫走过前面路口拐角的瞬间,回头,眼泪终于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妈妈还站在原地,黑暗中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稍有些驼背,不停地抬手拂拭脸颊,是在拭泪还是在拂拭寒风中的白发?

1.本文重点是写母亲,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却以“我的父亲母亲”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2.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体验,说说“我”为什么要“借着屋里有些昏暗的灯光和电视里那些娱乐节目的杂音”把想了好几天的话说出来?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故作轻松是为了安慰母亲。

B. 母亲凌晨四点多就起来了,既表明母亲的勤劳的习惯,也暗示了母亲对父亲检查结果的担忧。

C. 文中多次提及母亲眼中的明亮,表明母亲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仍然心明眼亮,精神矍铄,呼应了“母亲是我们那儿七里八村有名的能人”这句话。

D. 文末母亲“是在拭泪还是在拂拭寒风中的白发”,既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担忧牵挂,又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一种愧疚之情。

E. “我”在文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通过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内容,见证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深情。

5.分析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点和刻画人物方法上的异同点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无微不至”也是种伤害

闻锦玉

①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

②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③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④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⑤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

⑥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1.请从原文中找出一句话,对文题“‘无微不至’也是种伤害”作出最贴切的解释。

2.文章开头讲述渔夫夫妇呵护天鹅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可以很好地证明本文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有人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凡事小心,事必躬亲,忽略了对人才的培养,致使三国后期蜀国人才凋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情况。

材料二:战国时期,孟母为了儿子的成才,先是把家从墓园旁边迁到市集附近,又从市集迁到学宫附近,孟子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气味语言

①一位昆虫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头新羽化的天蚕雌蛾,装进一只用纱布缝制的口袋里,然后在桌上放一夜。翌日清晨发现竟有四十多万头同种雄蛾闯进这间房子,将那头雌蛾团团围住。天蚕雌蛾既无声音语言,又无色彩和运动语言,它是靠什么和雄蛾取得联系的呢?

②原来,许多昆虫都是靠释放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进行通信联系的。这种微量物质称之为传信素。目前,人们已查明一百多种昆虫传信素的化学结构,并根据这些气味语言物质的作用进行了分类:有借以吸引同种异性个体的性引诱剂,通知同种个体对劲敌采取防御和进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如蚂蚁或在迁居时指明道路的示踪激素,以及维持群居昆虫间的正常秩序的行为调节剂等。

③人们发现,运用气味语言的绝非昆虫一家,鱼和某些兽类也有这种本领。有些雄兽(如许多鹿和羚羊)在生殖季节,能用特殊的气味物质进行“圈地”,借以警告它的同伙:有我在此,你须回避。

④各种传信素的发现、分离和人工合成,不仅为我们揭示动物行为的秘密,也为进而控制、改造生物开辟了诱人的前景。据报道,最近已研制成功一种香味浓郁的“假激素”,蚊子、蛾子和小甲虫等害虫闻到之后,便会大倒胃口,停止吃食和排泄,中断发育周期,并不再繁殖后代了。一旦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使用农药的后顾之忧,也就可以彻底解除了。

(节选自肖柯《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

1.结合文章内容,为“传信素”下定义。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装在纱布口袋的天蚕雌蛾是靠气味语言吸引雄蛾的。

B. 人们已经查明了所有昆虫的传信素的化学结构,并且把它们进行了分类。

C. 昆虫、鱼和某些兽类能用特殊的气味物质进行“圈地”,借以警告它的同类。

D. “假激素”的研究成功,已经解决了人们使用农药的后顾之忧。

3.选文②③④段的顺序能不能进行调换?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