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古...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掀起了全民“诗词热”,网友纷纷发表看法。

【乐呵铺子】:节目中诗词大多耳熟能详,很多就是中小学的课文,让人觉得诗词就在我们的身边,一点也不生僻。节目组也针对不同的歌手、不同的人物故事去找与之相适合的诗词。

【灯火阑珊】:节目注重经典性与时尚性结合,时尚性就是当下的音乐。主创人员在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不是沿用,而是创造,这样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

【飞龙】:被邀请的传唱人不一定是大腕,但一定是适合这个舞台的人,他的身上一定与古诗词有着一段故事。现实中有很多普通人都在做着与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有关的事。

【ak47】:不论是文章诗词还是歌曲,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精致细腻的技巧,而是其背后蕴藏的真情实感。

1.根据前三个网友评论,简要概括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三大特点。

①选材避免生僻,耳熟能详;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2.从下面课文中选择一篇作简要分析,来印证网友【ak47】的观点。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1.②选歌注重时尚和创造③选人注重最适合,强调文化传承 2.A 【解析】 1.此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答题时,要紧扣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取关键词。根据【灯火阑珊】中的“节目注重经典性与时尚性结合,时尚性就是当下的音乐”,和【飞龙】中的“被邀请的传唱人不一定是大腕,但一定是适合这个舞台的人”提炼关键语句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围绕材料中的“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精致细腻的技巧,而是其背后蕴藏的真情实感”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用不加修饰的叙事性的语言,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诗人在“吾庐独破”的情形下想到的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表现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垂髫”代指童年;我们常说的“豆蔻年华”指十七八岁的妙龄女子。

B.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回忆性散文。社,土地神;社戏,是旧时某些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的戏。

C. 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后把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把诗人叫“骚人”。“迁客骚人”则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D. 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汉阴”即汉水的南面。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

(1)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4)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5)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6)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7)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9)自古多情伤离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李白依依惜别的深情;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类似的表达。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 和xù______   (2) 震hàn______   (3)默____  (4)  心如意______

 

查看答案

请在横线上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句子。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这个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时节中,总有一些人、事、景、物芬芳了这个世界,点亮了我们的生活。

请以“春天里的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