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目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

①目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让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长恨歌》如此好听!第一次发现这首经典爱情诗的正确“打开方式”,经典的魅力超乎想象。

②其实,近似歌唱的吟诵,才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不过,这种经典演绎方式世人遗忘已久。

③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能最完整地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吟诵是一种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口头表现形式。吟,是哼唱之意;诵,是抑扬顿挫地诵读。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骈散顿挫的变化。中国文字是有声音的。每一个平平仄仄的音调,都是一把解锁诗词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余光中曾在《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一文里感慨吟诵之于诗词古文学习的妙处。他回忆学生时代老师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用正确的方式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是足以在一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贯彻一生的。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许多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都烂熟于心。但是与读其他好诗一样,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读诗”的关键环节,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虽然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大量诗篇,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却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⑤如果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是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那么经典的传播就丧失了意义。让我们用吟诵的方式打开古诗词吧!这样经典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为精神生活增添美意与遐思。

1.说说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词有哪些好处。

3.请概括出全文的论证思路。

 

1.①点出“读诗的正确方式”这一话题;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下文“吟诵是读诗的最好方式”观点;③列举吟诵《长恨歌》打动网友的事例,引起读者对读诗方式的关注。 2.能够感受作者赋予诗词的音乐性;便于理解诗词的意蕴;帮助现代人记忆古诗词 3.文章先叙述事实,引出话题和论点,然后阐述了用吟诵的方式读诗的优点,接着从反面分析单纯背诗的不足,最后总结全文,呼吁人们用吟诵的方式读诗,让经典深入人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讲故事或引名言作用的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后分论点。表述格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同时作为(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第(1)段用吟诵《长恨歌》打动网友的事例,引出“读诗的正确方式”这一话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下文“吟诵是读诗的最好方式”观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第(3)段,从中可以提炼出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词的三大好处,即:能感受作者赋予诗词的音乐性;便于理解诗词的意蕴;帮助现代人记忆古诗词。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分析,文章首先引用吟诵《长恨歌》打动网友的事例引出话题和论点;然后阐述了用吟诵的方式读诗的三大好处;接着从反面分析单纯背诗的不足;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呼吁。据此分析具体梳理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A】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如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对生产流水线工人的替代、智能化信息系统对手工作业的替代等。

(选自2018年04月《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

【B】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这是“人工智能”这一表述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在语音识别、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小米公司也设立了探索实验室,试图尽快推出人工智能重量级产品。众多传统家电企业,也开始在智能电视领域进行布局。

(选自2017年12月《财经内参》 有删改)

【C】实际上,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全球最大的12家投资银行里,最普通的研究人员平均年薪都有50万美元,如此令人羡慕的岗位也存在被替代的可能。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唯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看似变得多而自由,但其实由于人工智能的原因,垄断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此外,人工智能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2016年的围棋人机对弈中,谷歌设计开发的阿法狗与韩国的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选自微信公众号“失飞的纸飞机” 有删改)

1.下列对三则材料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现在使用的所有人工智能技术,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B. 全球最大的12家投资银行里,最普通研究人员的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C.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推进,各类企业着力研发人工智能的相关产品。

D.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别人无法掌控我们需要的信息,信息使用更加自由。

2.材料【C】中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⑴材料【B】中的“尽快”不能去掉,为什么?

⑵“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此处“双刃剑”的理解。

 

查看答案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起自寒贱。年二十余,依宋丹阳尹刘秉,秉诛后,事太祖文皇为门下书佐。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益吾私宅!”

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选自《梁书·吕僧珍传》,有删改)

【注释】①在任:担任南兖州刺史时。②从父兄子:即堂侄。③既止:回故乡做官。④常分:固定的职业。⑤叨越:非分占有。⑥督邮廨:督邮,官名。廨,旧时对官署的称呼。⑦适:出嫁。⑧卤簿:侍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亲戚______                 ②可妄求叨越______

 ③当速反葱肆耳______           ④乡人咸劝徙廨以其宅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

A. 其真无马邪(《马说》)    B.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陈涉世家》)

C. 其乡人曰(《曹刿论战》)    D.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置 立 以 来 便 在 此 地 岂 可 益 吾 私 宅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请概括文中体现吕僧珍“平心率下,不私亲戚”高尚品性的事例。

 

查看答案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

②胡马:指金兵。③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④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

1.本首诗中交代写作背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吾辈空怀畎亩忧”一句中的“空”字用得很妙,请赏析。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刍荛”自比,流露了其因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B. “涕俱流”这一细节,包含着诗人心中对七兄安危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C. 尾联移情于景,诗人自己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直接道出,而是将这种感情赋予多情的乱絮和飞花。

D. 这首诗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所抒发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阅读,让城市更文明。泰州市不断推进“书香泰州”建设工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⑴【漂流书屋】泰州市区首批200多个无人值守的“共享漂流书屋”,陆续在公交站台、街道社区等场所投放使用。你和同学小明一起乘坐公交车,到站后,小明随手将从漂流书屋中借来的书丢在车座上。请你对他的不文明行为加以劝说。__________________

⑵【全民阅读】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泰州邮政公司举办了《全民阅读》特种邮票首发仪式。请你结合这枚邮票的构图要素,阐述其寓意,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阅读调查】市区某中学调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两个),并提出相应合理建议。

 

某中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读书目的

占   比

 

书籍类别

占   比

随意阅读

48%

动漫偶像

60%

兴趣爱好

34%

文学艺术

22%

助力写作

12%

科学技术

10%

开阔视野

6%

地理历史

8%

 

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浮光跃金,______

②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

______,死而后已。

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⑤登高远眺,总能令人豪情满怀。杜甫《望岳》中“_________”,抒发了他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王安石《登飞来峰》以“________” 表现他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