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8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中考适应性训练)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18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中考适应性训练)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B. 《泰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近日发布,公开征求意见。

C. “唉!你这人真是……”他气愤极了。

D. 兴化的“红膏河蟹”、泰兴的“黄桥烧饼”、靖江的“蟹黄汤包”、“双鱼肉脯”,都是泰州地区的经典美食。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了解与辨识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D项中所有“顿号”改为“逗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叶片有灵性,叶雕显神奇。生物méi(  )浸泡,多工序处理,耐腐防shí(  ),折而不断。顺着天然叶脉纹理精雕细刻,薄如蝉yì(  ),色zé(  )自然,手感柔顺,便于收藏。叶片装进大世界,灵动传神汇风情。泰州叶雕大师黄太生的作品,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发现泰州之美:一叶一世界》

 

查看答案

泰戈尔曾说: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是鸟已飞过。”

有人说:“只要我们心里留下了实质的东西,那我们的痕迹不论是什么,对于我们那便是最美丽的痕迹”。

请以“最美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风吹屋檐

张金凤

①屋檐是房屋的帽檐,长长的一溜儿茅草或青瓦,整齐排列,遮蔽过盛的阳光,遮挡过斜飘的雨水。屋檐不仅庇护着土墙、门板和一家人的冷暖,还庇护着共存于天地间的各种生灵。

②屋檐下是鸟雀的家。长长的屋檐腋窝儿里,藏有灰白的燕窝。那紫燕呢喃着、盘算着,借着屋檐的弧度,衔泥筑巢,将温暖的家依偎着人的暖房。屋檐下还庇护着麻雀。麻雀是偷懒的家伙,更是聪明的家伙,它瞅准屋檐下的瓦缝,一缩身子钻进去,在草坯的缝隙里找到自己的庇佑,生卵育雏,安度漂泊的一生。屋檐下有了鸟雀,这家就充满生机。哪怕是在西北风呼啸的时候。看,冬天里,一群灵动的麻雀“嗖”地从树上飞起,像北风卷动的几片枯树叶,在天空划出几道优美的曲线,然后落在顶着几点残雪的草垛上,落在灰不溜秋的篱笆上,落在阳光下酣睡的猪身边,落在鸡的食槽边,落在狗窝旁的破碗边。几粒草籽、残留的秕谷,甚至禽畜们嘴巴下的残渣,足够填饱它们弱小的肚腹。吃饱后的漫长时光,则用来跳跃和歌唱,用来祈祷和飞翔。

③屋檐下是果实歇脚的地方。秋收开始,庭院里、仓房里满满当当,屋檐下那排橛子,一个个迎来自己的新娘。结实的橛子上挂着一串串金黄的苞米,苞米皮编成麻花辫,苞米棒子整齐地排列在两侧等待阳光的检阅。一棵棵辣椒红翠相间像幅喜庆的年画。串成串的辣椒挂得高高的,像要燃放的爆竹。若是系成圈的辣椒串儿,就成了一大朵花,将暗黄的土墙打扮得像个新郎官。几穗饱满的高粱,被从场院里挑出来,扎成一捆,展览在屋檐下,它们承载着给明年的土地传递薪火的神圣使命。红皮地瓜被冬日的太阳一晒,流出蜜汁般的油,馋嘴的麻雀频频光顾,成群结队来吃,专吃那甜软的。人们在高粱的秸秆顶端,绑上花花绿绿几块鲜艳的布条,将秸秆插在屋檐下,风一吹,布条“噗噜噜”直响,吓得偷吃者四散而逃。

④屋檐下是农具的驿站。橛子高高低低排列在屋檐下,等待它的亲戚上门。担杖躺在兄弟般的橛子身边打瞌睡,担杖两侧垂下弯弯的铁钩子,似乎在垂钓满天井的月色。天光微亮的时候,男人从橛子上摘下担杖,挑起一对洋铁桶,去往南菜园的甜水井。蓑衣和斗笠是乡下人的宝贝,晴天挡日头,雨天遮湿气,蓑衣防雨又御寒,干活累了,蓑衣往地上一铺,当草垫睡一觉,不用担心受潮。人回家的时候,斗笠和蓑衣就在门边的屋檐下静静地等待。立秋就挂锄了,忙了整个夏天,锄头该靠着土墙歇歇了。镰刀似乎闲得太久,闲出一身泛黄的寂寞。吼吼地在磨刀石上热热身,翻身下墙的镰刀,带着乡下人的热切盼望冲进田野。大寒封地之前,耕完留做春茬的地,将铁犁头从木犁具上卸下来,用草绳串一下犁头,挂在檐下,犁具依靠在檐下的墙角。当农具满墙歇在屋檐下的时候,土屋里就飘荡出一壶烧酒的香。

⑤屋檐下摇曳着风俗和岁月的流响。正门口的上方,插着桃树枝和竹枝,这是过年的时候插上去的,是人们对好日子的祈盼。桃枝辟邪,门口屋檐下插上桃树枝,一切不好的东西就进不了家门,门户就正气长存,家里人也不会得病。竹子代表的是竹报平安,且竹的鲜脆在萧瑟的严冬里,也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屋檐下还插着艾草,艾叶是端午节的时候插上去的。天未亮时,家人就去野外折艾蒿,回来后插在自家的门口,也给熟睡的孩子枕头边压几片干净的艾叶。香艾既可辟邪也可驱百虫。夏天的时候,小孩子害了小疮、疖子,如果劈下几根艾草炖水洗,就能很快康复;若发炎流脓,就直接从屋檐下折艾草烧成灰,蘸香油抹至患处,两三日即好。屋檐成了乡下人自我医治的中药匣。清明时节,屋檐下常常摇曳着柔嫩的柳枝。人们在秋千架上拴红布,插柳枝、柏枝之外,也总忘不了那憨厚的屋檐。

⑥屋檐下是收藏阳光、炼制“金子”的地方。屋檐下生长着最茂盛的阳光,像个金钵,北风在这里绕道而走,阳光在这里聚而不散。狗儿蜷缩在盛放着半篮柴草的提篮里,母鸡喜欢趴在草筐里温窝、下蛋、晾晒翅膀。老人摆下草墩子,在懒洋洋的冬阳下,晒出满身的暖,提炼出漫长岁月里最为欣喜的笑靥,皱纹再深都掩不住。晒着晒着,就打起瞌睡,直到一滴口水打在手上,直到鞋窝子被麻雀啄得簌簌发痒,直到一缕饭香飘进鼻翼。

(有删改)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9日24版)

1.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②③④段分别写了鸟雀、果实和农具,有何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

镰刀似乎闲得太久,闲出一身泛黄的寂寞。吼吼地在磨刀石上热热身,翻身下墙的镰刀,带着乡下人的热切盼望冲进田野。

4.联系上下全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

屋檐下摇曳着风俗和岁月的流响。

5.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屋檐”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唱出来的经典

    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经典如此好听!

    ②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骄散顿挫的变化。每一个平平仄仄的音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③余光中曾在《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一文里感慨吟诵之于诗词古文学习的妙处。他回忆高中时代的文学课堂,老先生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在余光中眼中,这种看似老派的吟诵方式是最具韵味的。

    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也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拙。

    ⑤然而,在我们现时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⑥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少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有些教者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诗,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字符的字典一般,直接匀出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⑦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滕王阁序》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⑧“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好诗一样,时于多数人而言,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只是好看,但并不好听,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⑨另外,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大量诗篇,就被视为国学教育做到位,是一种教育误区。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让年轻学子轻松应付考试卷上那10条可怕的诗词填空,或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番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

    ⑩正因着现实中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者只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因而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在如此之当下,唱出来的《长恨歌》这么容易就“俘虏”了现代人的耳朵,便不足为奇了。

    ⑪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向国人传播经典,还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许这首直达人心的唱出来的《长恨歌》,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①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辛毗,三国时魏国大臣。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2)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2.这段文字展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段情节分别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