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唱出来的经典 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唱出来的经典

    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经典如此好听!

    ②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骄散顿挫的变化。每一个平平仄仄的音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③余光中曾在《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一文里感慨吟诵之于诗词古文学习的妙处。他回忆高中时代的文学课堂,老先生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在余光中眼中,这种看似老派的吟诵方式是最具韵味的。

    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也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拙。

    ⑤然而,在我们现时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⑥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少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有些教者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诗,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字符的字典一般,直接匀出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⑦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滕王阁序》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⑧“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好诗一样,时于多数人而言,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只是好看,但并不好听,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⑨另外,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大量诗篇,就被视为国学教育做到位,是一种教育误区。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让年轻学子轻松应付考试卷上那10条可怕的诗词填空,或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番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

    ⑩正因着现实中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者只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因而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在如此之当下,唱出来的《长恨歌》这么容易就“俘虏”了现代人的耳朵,便不足为奇了。

    ⑪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向国人传播经典,还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许这首直达人心的唱出来的《长恨歌》,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1.传承经典不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是转化为做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位。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王之炀老人吟唱古诗词,具体论证了“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的道理。 3.首先以火爆的《长恨歌》片段,指出“唱出来的经典好听”;其次分析吟咏古诗词好听的原因;然后指出现在诗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传承经典不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是转化为做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位。 【解析】 1.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此文的论点在最后总结出来的: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⑦段列举王之炀老人吟唱古诗词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的道理。 3.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①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辛毗,三国时魏国大臣。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2)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2.这段文字展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段情节分别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彼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   伤先帝之明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 闻   不求达于诸侯      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临   故崩寄臣以大事也  有亭翼然于泉上(《醉翁亭记》)

D. 故   五月渡泸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逐之(《曹刿论战》)

2.选出加点字词用法不同的项(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D.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文中诸葛亮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18届江苏苏州市高新区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镇湖刺绣的,请提炼出四个关键词。

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是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美丽小镇,这里三面环水,位置独特。镇湖秀

美的山水文化见证了镇胡1700多年传统刺绣工艺;代表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镇湖刺绣的内容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

异草到现在的山水风景、人物肖像等,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不断创新。

(1)_____    (2)_____         (3)_____        (4)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片段里,梁中书叫杨志为他送生辰纲去东京,杨志为何推辞不去?后来杨志答应了梁中书去送生辰纲,他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中哪一项不正确。______

A.《黑旋风大战浪里白条》中李逵、宋江、戴宗三人到酒楼喝酒。宋江说想吃鱼,李逵去买,与船家发生争执。“浪里白条”张顺便把李逵诱到水里,李逵忘了自己不懂水性,

跳到水中呛得失去了打人之力。幸亏宋江及时赶到,给张顺看了他哥哥的信,张顺才

知道是鼎鼎大名的宋江。

B.《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

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这和尚正是鲁智深。

C.《无常》中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

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

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

D.《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捉住之后,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入炼丹炉内烧了四十九日,以为他已化为灰烬。老君开炉取丹时,孙唔空竞跳出丹炉往外就跑。众神打他不

过,请菩提祖师帮忙,最后被菩提祖师压在五行山下。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草色入帘青。_______《陋室铭》)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③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⑤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______》)

  ⑦求之不得,______。悠哉悠哉,______。(《关雎》)

  ⑧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