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修改《蛙声》习作片段。 ①我喜欢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坐在老家的天井边,耳...

按要求修改《蛙声》习作片段。

我喜欢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坐在老家的天井边,耳朵紧贴着久经岁月雕琢的青石板,静静地仰望自然的呓语

 _________。这些绿色的精灵,在水草与睡莲的掩映下,在碧波与沙石的遮蔽中,浅斟低唱,合奏着田园的交响乐。听见脚步的声响,便矫健地一跃,隐没在一片绿意中。嘹亮的歌声还悠然在耳畔,乐手却已是与四野融为一体了。

③蛙声是诗意的生活梦。记忆里,只有古时的隐者才配得上清新如蛙声的生活。“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朴素雅致的茅庐,与大片大片的草木融为一体。碧绿的苔痕爬满了石阶,满屋都映照着门帘外葱茏的绿意,斑驳的墙壁上,依稀留有贾浪仙苦吟过的诗句。

(1)第①段划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第②段添加一句总领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①②两段之间添加过渡句,使全文行文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仰望” 改成“聆听”。 (2)蛙声是自然的交响乐。 (3)而在一切自然之语中,我只醉心于那氤氲在淡淡稻香中的蛙声。 【解析】(1)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仰望”与“自然的呓语”搭配不当,应将“仰望”改成“聆听”。(2)此题考查为文段拟写总领句。分析第二段的内容可知,此段围绕“蛙声”来写,所以拟写为:蛙声是自然的交响乐。此题考查拟写过渡句。认真分析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找到这连段之间的联系来拟写句子,注意所写的句子要能够承接上文的内容,引起下文的描写。据此可拟写为:而在一切自然之语中,我只醉心于那氤氲在淡淡稻香中的蛙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父亲和他的诗 吴为山

从我记事始,很少看到父亲、母亲的笑容,母亲总是愁眉不展。我们弟兄姐妹七个,我排行老五,一家人靠父亲一人工资维持生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遭到不白之冤,在“牛棚”无辜受辱的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披肝沥胆廿年间,

尽瘁桃林未等闲。

浩劫临头人变鬼,

受辱饮恨笑天寒。

那是1969年严冬,全家随父亲下放农村。全家务农,挖河、拾粪,割稻、造绿肥。父亲还养了一百只鸡。不料,却因此无辜受辱,关进“牛棚”。

父亲被重新起用后,回学校任教,他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天真、正直,但脆弱、敏感、易动情。重执教鞭的他当即写下:

阴阳错位本荒唐,

屈子行吟岂自伤。

忽报天公垂雨露,

枯藤野草咏榆桑。

这段时期,父亲总是督促我们弟兄读书、读诗,并自制小本子,抄录经典诗词、警句供我们背诵。他自己早晨五点钟起床,点着煤油灯备课、吟诗,到七点钟上课堂前,嘴角上已是两堆口沫了。他喜读《离骚》《诗经》,谈《红楼梦》,讲李杜,慕王勃,咏东坡。常常吟至激昂或低沉处,总是声泪俱下。他也喜欢剪报,剪了若干张,贴了若干本,画了若干页,关心时事,紧跟形势。父亲也对鲁迅推崇备至,满屋子挂的是他手书的鲁迅诗及名言。

1978年和1979年我连续两次高考落榜,后入无锡工艺美校学泥塑,大学梦成了泡影。我彷徨、消沉,父亲作诗,以击鼓催发,并送我过江到了无锡惠山脚下:

求医失路笑难关,

从艺有期莫等闲。

坐井观天终是小,

大江放眼快扬帆。

多年来,我把它作为一种动力,每念及此,总是浮现出第一次由苏北横渡长江的壮阔之景,浪淘尽,滚滚东流……

1982年,父亲离休,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发出“身虽病,心难老,范公志,何能丢?冀明天幸复,重游芳洲”的感慨。他感叹于“病马嘶槽”,顿生“壮心不已”,在地方上创办“腾飞补习学社”,将一百五十名落榜生组织起来学习,“腾飞”在高考中年年报捷,父亲春风得意,作昂扬斗志的《腾飞补习学社之歌》:堰口虹桥,春光烂霄。巍巍腾飞,兴学施教。宏开学社,乐育群芼,中华腾飞,端赖吾曹。这期间,我们弟兄姐妹都各有其业,父母经济上没有负担。通过办学社,父亲在晚年实现其价值,一吐扬眉之气。

回首看,父亲的经历,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一代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父母亲在我们每个子女身上都尽了很大力。如今我们弟兄姐妹中有工人、公务员、医生、大学教授,也有在体制改革中转岗的,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这与母亲诚朴、勤劳之身教,与父亲之情理交融的“诗教”不无关系。1998年10月母亲七十寿辰,父亲作:

同甘共苦五十春,

风雨沉浮见淑贞。

育女抚儿来晚福,

糟糠夫妇乐逢辰。

此情此意,化为境界。当年父亲七十二岁,但他依然天真,似乎理想的光环离他只一步之遥,他每日都在追逐,每日都获得新的希望。他到南京去秦淮河问古,也常散步于早年读书的校园,喜欢谈论在大学教过他的教授:陈瘦竹、朱彤、诸祖耿……他怀旧,常念起我的高祖高也东秀才、伯祖高二适先生、表伯赵继武教授,家族的文化渊源使他不经意露出了自信与自豪。

父亲并不能算得上是诗人,但他的心中有诗意。那些诗,是他生活、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理想、追求的真切表达;更是他精神自在、自由的自然表露!

父亲八十多岁时,我将他从老家接到北京家中。深夜我从工作室回家,他总是等我,为我讲解古诗,几乎每日如此。夜幕四合,周遭寂静,他常自言自语,吟诵诗句,尽管声音微微弱弱……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第12 版,有删改)

1.根据提示填空。

父亲作诗,申诉不白之冤→ _________→父亲作诗,安慰落榜的我→ _________

2.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也喜欢剪报,剪了若干张,贴了若干本,画了若干页,关心时事,紧跟形势。

(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那些诗,是他生活、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理想、热情的真切表达;更是他精神自然、自在、自由的表露!

(“……是……也是……更是……”这样的句式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请你想象父亲此时吟诵的会是下面的哪一首诗,并说明理由。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于2018年1月25日在线发表此项成果,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猴的重大突破,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用一把毫毛,变出千百个一模一样的猴子——《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成为现实。其实科学家们在2000年已经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当时,美国俄勒冈地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___个猴胚胎分裂成___个猴胚胎,名为“Tetra”的克隆猴在胚胎分裂___天后幸运降生。不过,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率领的团队攻克的是体细胞克隆世界难题。这种克隆方法与知名的克隆羊“多莉”的克隆方法类似。孙强说,在“多莉”诞生以后,马、牛、兔、猫、狗、骆驼等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未被攻克。

材料二:克隆猴“中中”“华华”的诞生引发伦理讨论,对此,记者采访了科研团队。

记者:克隆猴子是伦理上的进步还是退步?既然猴子能被克隆,那么人也能被克隆吗? 

蒲慕明院士:每年美国、欧洲等大型医药巨头都会进口数万只猴子,用于开展药物检测实验。由于每只猴子的遗传背景不同,所以只能通过增加猴子数量,筛选关键基因,最终确定药物是否有用。体细胞克隆猴能够在一年内产生大批基因、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模型猴。这就再也不用为了完成几个药物的检测,每年牺牲数万只猴子。克隆猴是伦理上的重大进展,可以大大减少世界范围内对实验动物的使用量。克隆技术的突破还有望加强濒危动物的保护。例如,金丝猴是濒危珍稀保护动物。掌握了克隆猴技术,我们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母体接受金丝猴克隆胚胎,就可以为世界各地动物园提供来自中国的珍贵金丝猴。孙强:人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克隆灵长类动物的障碍和瓶颈基本上已被攻破,从原理上讲克隆人可以实现。我们没有任何计划克隆人,社会伦理也坚决不允许克隆人。但我们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克隆猴,更好理解人类大脑的基本原理,弄懂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到有效治疗方法。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可以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突破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这将有效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使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脑疾病模型猴,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材料三:从第一只克隆羊到第一只克隆猴,人类已经探索了21年。灵长类动物的克隆难题一度像不可逾越的高山,让学术期刊《科学》认为现有技术“行不通”。克隆猴姐妹的横空出世,宣告这一世界难题已被攻克,生命科学实现重大突破。带着不可思议的传奇,中国科学家们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世界又一次通过创新之窗感知新时代的中国。在中国向世界不断递出的“创新名片”中,“克隆猴”是最新的一张。

1.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一中“用一把毫毛,变出千百个一模一样的猴子——《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成为现实”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2.根据上述材料,为“克隆猴姐妹”设计创新名片。

3.李阿姨的父亲不幸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你看到体细胞克隆猴诞生的新闻、听了孙强主任的介绍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李阿姨。请完成下面你和李阿姨的对话。

你:李阿姨您好,中国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猴的重大突破,克隆猴“中中”“华华”诞生了。

李阿姨: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你:__

李阿姨:你讲得真是简洁明了,看来我父亲的病有希望了,谢谢你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人张东谷

【明】 张岱

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食糟茄,面即发赪。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一簋进,兄弟争啖之立尽,饱即自去,终席未尝举杯。有客在不待客辞亦即自去。

山人张东谷,酒徒也,每悒悒不自得。一日起谓家君曰:“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二语颇韵,有晋人风味。而近有伧父载之《舌华录》,曰:“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恶,只是不吃。”字字板实,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点金成铁手也。

东谷善滑稽,贫无立锥,与恶少讼,指东谷为万金豪富,东谷忙忙走诉大父曰:“绍兴人可恶,对半说谎,便说我是万金豪富!”大父常举以为笑。

【注释】①选自《陶庵梦忆》。 ②蠡壳lí ké:贝类的壳。 ③糟茄:米酒。 ④赪chēng:红色。 ⑤一簋guǐ,一盘菜。 ⑥伧父:泛指粗俗﹑鄙贱之人。 ⑦滑稽:开玩笑。 ⑧讼:打官司。 ⑨大父:祖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但留心烹饪____      

(2)一日起谓家君曰____

(3)东谷善滑稽____      

(4)东谷忙忙走诉大父曰____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分两处)

有 客 在 不 待 客 辞 亦 即 自 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饱即自去,终席未尝举杯。

4.晋人具有放达的风度。文中张东谷的哪些行为体现了这一风度?为突出这种风度,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下面三段文字引发了你对写作的哪些感想?请简明写出你的思考。

(1)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曹雪芹《香菱学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3)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仅是所谓的“载体”,它也是作品的本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18届江苏南京溧水初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让比喻带有夸张的色彩。请选择身边某一个人的外貌或动作,用同样的方法写一句话。(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