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冯骥才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    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    。”

②冯骥才表示,国家舍弃3天的GDP,而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不是件小事。他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含。因此在平常的节日里,生活也是空空荡荡、无事可做。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③他举例说,韩国的端午节至今仍保留着荡秋千等传统,日本的樱花节也必须穿和服。而中国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却并不清楚在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冯骥才还表示,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节日建设不应只由政府、专家打造出来,而更需要符合节日的主题。促使全民对节日实现集体认同,需从下一代抓起。同时,节日文化应该更多地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之切实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孩子们在节日中享受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责任。否则,节日文化传承就是空谈。

1.文中第①段有一处标点错误,第②段有一个错别字,请分别找出来加以修改。

(1)应将第①段中_____改为____

(2)应将第②段中的“__”改为“___”。

2.为第①段横线处选择词语,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

(1)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消逝  消亡     B.消失   消亡        

C.消失  消散     D.消逝  消散

(2)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

 

1.(1)应将第一段中的“:”(冒号)改为“,”(逗号)。(2)应将第二段中的“含”改为“涵”。 2.(1)B (2)在“孩子们”前加“让” 【解析】 1.试题分析:(1)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表示停顿,b表示语气,c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 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本题应将第①段中冒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后文都是冯骥才所说的话。(2)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内含:里面包含。所以根据语境“节日文化”自然选“内涵”。 2.试题分析:(1)“消逝” 有时比“消失”程度重,强调永远失去了,多指 时间上的过去。“消失” 着重指失去,多是逐渐的。对象常是一般的事物, 如声音、光亮、精力、本领、心情等。“消亡”着重指衰亡,逐渐失去 存在的性能,常用于重大的、抽象的事物,如国 家、政党、阶级、制度、精神、思想等。“消散”:消失;离散;消除。所以跟“民俗”搭配时用“消失”。与“清明节的内涵”搭配的是“消亡”。(2)此句的主语是“节日文化”,所以必须在“孩子们”前加“让”,使“孩子”做兼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在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难堪。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以《_________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要求:1、字迹必须清晰;2、“那一刻”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查看答案

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爱国名言,并稍作赏析。

 

查看答案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爱国人物故事

 

查看答案

如果我们班要以“爱国”为主题办一期板报,请你设计四个栏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试题。

底层情话

从维熙

①那是今年年初,我收到一个寄自江西农村的快递邮包。我十分惊愕,因为江西没有我的亲友,打开包裹一看,是一块腌肘子。查看快递单,寄件人叫吴成丰。就在同一天,我去值班室取报纸的时候,值班人员又递给我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湖南女孩送来的,上楼找我见我不在,便把包裹放在这儿了。我打开一看,是两条湖南产的鱼干。

②这两件意外的事儿,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快意。之所以如此,因为这是来自遥远南方的情意,赠物人都是年轻的打工族。

③给我送咸鱼干的女孩,是我们楼下餐馆的服务员,想必是她春节回乡探亲归来,给我带了家乡特产。平日,我常到这个小小餐馆独饮,随手带去的报纸和刊物,便顺手送给她。她是湖南岳阳地区的高中生,为谋生到北京来打工,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我想,给她一些报刊能让她与文化相伴,聊以充实枯燥而单调的生活。

④而今,我想她送来的家乡特产,可能是对我的一种答谢吧。

⑤通过邮政快递送来猪肘子的打工者吴成丰在邮件附言中说,年底家里杀了一口肥猪,便邮来刚刚腌好的猪肘,让我尝尝鲜。我想,农村生活相当清苦,杀上一头猪过年,我怎么能接受这沉甸甸的馈赠呢。但是东西已经邮来了,退回去,无疑会伤害他的心,不退回去,那猪肘子让我和妻子如何下咽?妻子想出了一个办法,按快递单上的地址给他家寄去200元钱,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上几天,那200元钱又被寄了回来,吴成丰在汇款附言里写上了这样的话:“老师,你们关心过我的冷暖,给过我精神上的火光,我家虽然很穷,但不能花你们的钱。”我和妻子都愣住了。

⑥吴成丰是装修队里的一个油漆工,我和他的相识,缘起于去年冬天他为我粉刷书房。那是一个北风呼号的日子,室外温度已然降到了零下10度,妻子看见小吴只穿着一件单衫,冻得直流清鼻涕,便把我的一件羊毛背心送给了他,让他立刻穿在身上。这个小吴当时挺惹我生气的,他说他不冷,死活不肯收下这件暖身之物,直到我发了脾气。我觉得这个小青年的自尊心强得有点出格,内心深处似乎对社会有某种仇视。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他对我倾吐的话,让我对打工族生活之艰辛,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最最让我想象不到的是,他还是个文学迷——他给我带来了他写的两本厚厚的杂记,其中有对当今诗词的针砭,有对为富不仁者的嘲讽,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⑦我与他聊写作,谈人生。有一天,我特意到民工们同住的屋子里去看望他,并给他带去一些稿纸和几本书籍。书籍中有我初涉文学时的感悟《文学的梦》,有刚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龟碑》。在《文学的梦》的扉页上,我特意把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小说《名利场》中的经典之句送给了他:“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我说:“这几句人生格言曾给过我生活的勇气,现在我转赠给你。”记得小吴读了这几句话后,立刻对我说:“这对我太重要了,谢谢你,从老师!”

⑧我曾问过自己:那么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者,你行善行得过来吗?这显然不现实,然而我的信条是,只要让我碰上了,就不能视而不见,要尽可能地给他们一些温暖。

⑨仔细推敲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本能,不仅与我出生在农村有关,更与我后来经历过的二十年的底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今天的我突然变成只会向上看天,而不会向下看地的“势利眼”,那就是精神的解体和灵魂的堕落!

⑩如今这样一群看似最不光鲜、微不足道的一群人,也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着他们细腻美好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爱,这让我更觉得快慰。

但愿城市中的文化人也能“向下看”,更多地关注这些打工族的生存状态。

【注】从维熙,当代作家,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

1.阅读全文,第②段“我”感到很快意,其原因是:

2.从记叙顺序看,第③段属于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⑥、⑦段,第⑤段中“你们关心过我的冷暖”的具体表现是:

“给过我精神上的火光”具体作用表现在:

4.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