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2.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磨面作饼压岁钱→(2)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1.C 2.带“我”摘艾叶 荒年做挨饼 3.(1)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 (2)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4.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5.“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然后将要填写的情节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在写奶奶教我磨面做饼后,第五段主要写奶奶给我压岁钱的事,第六段写奶奶荒年清明节做艾饼,然后第七段就写了奶奶得病时对爷爷的思念,最后第八段写奶奶临终不说玉佩去向。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流”字写出了山茶的颜色和生命力;第(2)句中“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是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老屋的特点,流露出对奶奶的深深怀念。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句子意思,明确句中的“你个外人”指的是谁。根据奶奶语言的后半句,可知这里的“外人”指的是爷爷。前句“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可以判断病中的奶奶是想起了与爷爷之间的往事,那“红晕”便是想起往事的“羞”态,由此可以判定,奶奶是深爱着爷爷的,说这话时无比的幸福,犹如见到初见爷爷时,脸上满是娇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 明 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1.下列诗句中“雨”和文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作答。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出自《傅雷家书》?_____

A.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

B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

C、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D、论《希腊雕塑》一编六万余字,是我去冬花了几星期功夫抄的,也算是我的手泽,特别给你做纪念。

(2)任选其中一句作批注。

我的批注: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尝余核舟一《核舟记》_____

②富贵不能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_____

(2)“贻”“贫”都是“贝”首部,表明这两字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件事物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充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但不能依赖字典、辞典。例如“白日”,辞典注“太阳”。但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会感到用“白”形容“日”,似乎强调了“日”的亮度。左思说“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阳,但经过诗人反复使用后,它已带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说“白日依山尽”, 虽然说的是夕阳,但因用了“白日”这两个字,仍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可见    

A. “白日”一词有很丰富的含义。

B. 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意思比字典、辞典丰富得多。

C. 我们要多阅读文学作品,才能知道词语的意思。

D. 阅读文学作品不能看字典、辞典的解释。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②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关雎》)

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子衿》)

④ 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⑥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