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空格内填入汉字,组成三个成语,将三个成语用规范美观的汉字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

在下面空格内填入汉字,组成三个成语,将三个成语用规范美观的汉字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洗耳恭听 听天由命(听天拱命) 为民请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以及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洗耳恭听”指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这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听天由命”指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在书写时要注意“恭”的结构要安排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的两个故事,仿照上联,拟出下联。

①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急。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②扇枕温衾: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入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再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横批:孝德为本

上联:刘恒亲尝汤药侍母仁孝闻名   

下联: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⑤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千古名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某校几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他们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六个字“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微信群的名称,表达了不在意年华老去, 依然要为理想而努力的愿望。这件事在学校一时传为美谈。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下面对《登岳阳楼(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融情入景,借写景而抒发强烈的情怀。

C. 颈联诗人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含蓄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懣。“万里”和“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D. 从本诗风格看,明显表现出老杜特点,陈与义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可谓神形兼备。但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如布控精巧、运作轻灵,情思绵邈。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说》中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B. 《爱莲说》中第一段的两个“独”字既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又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C.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 《爱莲说》中以“菊”“牡丹”作衬托,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徙倚湖山欲暮时   徙倚:_________        ②三年多难更凭  危:______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________      ④亭亭净植  亭亭: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二)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6.贵港市又称为“荷城”,说明贵港人民对莲的喜爱。请你根据选文(三),用自己的话概括莲具有的高贵品质。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端午佳节话菖蒲

①“菖蒲驱恶迎吉庆”,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菖蒲于端午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

②首先来认识一下菖蒲吧。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水生湿地植物,常生长在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一丛丛叶片从基部繁茂生长,肉穗花序上生着一朵朵黄绿色的小花,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不过仔细观察,线形叶片直立挺拔,如一把长剑,因此菖蒲又叫“蒲剑”或“剑菖蒲”。并且,同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

③现今不太起眼的菖蒲,是先祖们在端午之时必采的植物。古人称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辟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因此“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也就是说,只需将蒲叶悬于门厅、床头,利剑的锋刃之下,邪虫毒物自是不敢轻易进屋,古人心中也自然有了象征吉瑞的抚慰。

④除了悬挂辟邪之外,在端午时节古人们还制作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氲气”。或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黄,或饮用,或外敷,或“浑洒床帐间”(《帝京岁时纪胜》),总之各朝各地有着不同的制法和用法。

⑤菖蒲去毒,并不仅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因为菖蒲的确具有相关的药用价值。它常

以根茎入药,主要成分是一些挥发油,有芳香化浊、开窍祛痰的功效。它的水浸液对皮肤上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时,还有人把菖蒲捣碎用来治疗痈疽、湿疮等。同时,菖蒲根茎捣碎的原液兑水,还可有效驱赶飞虱、蚜虫等虫害。可见菖蒲去毒驱虫确有其用,古人们在端午佳节采摘菖蒲,也是蕴含智慧的选择。

⑥此外,喜欢花卉的朋友都知道“花草四雅”,而菖蒲正是四雅之一。作为古代社会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早在《离骚》中,屈原就赋予了它崇高不屈的品质。如今,菖蒲或许不像古时那么流行,但仍然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甚至被认为是“雅中之雅”,它的花和叶都是那般低调,简朴而不繁缛,淡泊而不浓烈,正如前人所赞“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

⑦值得提醒的是,中文名字中带“菖蒲”的植物还有不少,其中人们较熟悉的有唐菖蒲和黄菖蒲。唐菖蒲是重要的鲜切花植物,属于“世界四大切花”之一,黄菖蒲又叫黄花鸢尾,是很常见的水生植物,这二者都有着娇艳美丽的花朵,并且都来自鸢尾科,和菖蒲(天南星科)属于完全不同的植物家族,之所以名字中都有“菖蒲”,主要是因为它们和菖蒲有着类似的叶片。而此文中提到的菖蒲既非唐菖蒲,也非黄菖蒲,它被称为菖蒲可要比唐菖蒲和黄菖蒲久远得多。

1.下列不属于菖蒲象征“吉瑞”原因的一项是(     )

A. 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辟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

B. 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氲气”,菖蒲汁液兑水可以驱赶虫害。

C. 唐莒蒲是重要的鲜切花植物,属于“世界四大切花”之一。

D. 菖蒲作为古代社会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美好的品质。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水生湿地植物,属于水洼地的常客。

B. 菖蒲是一种芳香植物,全身都很香,以花叶的香气最为强烈。

C. 菖蒲备受人们青睐,除了它具有去毒辟邪的功用外,还因为它是“花草四雅”之一。

D. 唐菖蒲和黄菖蒲名字中都有“菖蒲”二字,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着与菖蒲相似的叶片。

3.下列对本文的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了菖蒲的相关知识。

B. 第⑤段加点词“不仅仅”“的确”,充分肯定了菖蒲的药用价值,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C. 第⑦段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菖蒲与唐菖蒲、黄菖蒲分属不同的植物科。

D. 本文介绍菖蒲有关知识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4.下面的内容不属于文章介绍的是(     )

A. 端午节悬挂菖蒲习俗的由来    B. 菖蒲的生长习性

C. 菖蒲的外形特征    D. 菖蒲的药用功能

 

查看答案

下列名著回目的出处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义释晁天王

B.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C.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D.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