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材料一】近五年我国生态修复成果图示

【材料二】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这是昔日荒漠塞罕坝无比凄凉的景象;“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这是如今万顷绿洲塞罕坝怡人的美景。塞罕坝林场几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人走过的是一条尊重科学、遵从规律的科学造林、护林之路。改“遮荫育苗”为“全光育苗”,改密植的造林模式为异龄、复层、混交的营林模式,改“中心靠山植苗法”为“三锹半植苗法”,塞罕坝人恪守“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为人类治理荒漠、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材料三】

初春时节,走进赣闽交界处的江西资溪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林苍翠、清泉潺潺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是资溪十五年的生态坚守。某企业欲投资180亿元在资溪建一大型火力发电厂,资溪婉拒了;外商想在资溪开发年创税收近千万元的磁铁矿,资溪还是拒绝了……近三年来,资溪这个位于鄱阳湖流域、财政收入仅6亿多元的山区小县,婉拒了近百个工业污染项目、超过300亿元的投资额。与之相对应的是另外一组数据:资溪县森林覆盖率达87.3%,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最高达36万,全县主要河流水质保持稳定。“我们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守住资溪的生态红线,就是守住长江的生态红线。”资溪县委书记吴建华说。

与资溪一样,中国众多县市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努力积累更多的生态财富,用生态红线守护发展“绿线”,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1.阅读【材料一】,依据其中一项内容,说说你对图中“斐然”一词的理解。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

3.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网上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尚在工业化中期,整体污染水平还处于高点,需要等到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治污的“拐点”才能到来,污染水平才会低于环境容量。

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解说理由。

 

1.图中“斐然”一词意指近五年我国生态修复成就巨大。比如在植被造林方面,近五年来我国新造人工林的面积就高达4.47亿亩,人工林总面积超过10亿,居全球之首。 2.尊重科学,遵从规律,科学地治理和改善环境;守住生态红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3.不同意。理由是:①我国已明确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充分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②我国已经开始从多方面着手,系统地进行生态修复,并取得显著成效;③我们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坚决守住生态红线;④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探索出一套科学的生态建设方案。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材料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根据材料一来分析图中“斐然”一词的含义。如抓住材料一中心议题“近五年我国生态修复成果”,看清表中各项内容,根据数字的变化分析其反映的问题:即“斐然”指近五年我国生态修复成就巨大。比如在植被造林方面,近五年来我国新造人工林的面积就高达4.47亿亩,人工林总面积超过10亿,居全球之首。这些都是图表中的具体内容。 2.试题分析:题干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要仔细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作为答案。如“走过的是一条尊重科学、遵从规律的科学造林、护林之路”“恪守‘适地适树’的原则”;材料三的守住生态红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的结论等。 3.试题分析: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首先观点要明确:不同意。阐述理由时要紧紧抓住三则材料的要点,可从我国已充分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的角度,从系统地进行生态修复的角度,从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的等角度作答即可。这些答案都源于材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③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

④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⑤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⑥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⑦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⑧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因为                            

⑨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有删改)

1.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________傍晚的炊烟则__________都和庄稼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

2.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

3.请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4.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怕很难见到请你结合这一背景,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并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孔子说“勇者不惧。”名著中有很多勇者形象,请从《水浒传》《西游记》《红岩》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面几则语录出自《论语》,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以上四则语录,都提到了“勇”。孔子认为“勇”总是与________等美德紧密联系;如果仅逞匹夫之勇,则可能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书巢记》)

】①[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②[]dí,相见。③[槁枝]枯树枝。槁(gǎo),干枯。④[]靠近。⑤[]确实。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以素琴      众口难    B. 自笑曰    浅尝

C. 无案牍之    好逸恶    D. 于前    出新

2.【甲】文中,刘禹锡因“①________(用原文回答),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乙】文中,陆游因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________

3.陶渊明自得于田园,刘禹锡安处于陋室,陆游乐居于书巢……每当你内心躁动不安的时候,会想到谁?他的处世态度给予你怎样的启迪?

 

查看答案

古诗词阅读和默写

阅读《饮酒》,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______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体现在 “②_______”两字中。

2.诗中两处画线句是诗人田园生活的写照请任选其一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抒归隐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借苔花寄凡人之志……梅、杏、桃、荷、海棠等花朵的芳姿始终摇曳在诗文中历久弥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因“________,夹岸数百步”而找到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六月西湖因“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而格外引人遐思。李白的“③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尽写悲愁之思;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_满溢惊喜之情。“⑤________________”,染有花香的诗句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我们随口诵出。花语就是心声,不厌百回吟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