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为了呈现历代书家的书法特点,你要逐一展示并解说收集到的四幅名家作品。在以下解说中...

为了呈现历代书家的书法特点,你要逐一展示并解说收集到的四幅名家作品在以下解说中,有误的一项是(  )

《熹平石经》(东汉 蔡邕)

《宣示表》(三国 钟繇

《兰亭集序》(东晋 王羲之

《古诗四帖》(唐 张旭

 

 

A. 蔡邕创制汉隶,他的作品用笔方圆兼备,蚕头雁尾,工稳典雅,后人学隶书常以之为典范

B. 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他处于隶楷错变之时,楷书中有隶书余风,体势微扁,古雅精妙

C. “书圣”王羲之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书法笔势秀美遒劲布局疏朗有致,气韵生动潇洒,纵横自如

D. “草圣”张旭的狂草风格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狂放,书写随意,潦草难认。

 

D 【解析】试题分析:D项“书写随意,潦草难认”解说有误。张旭的草书以雄浑奔放的气概、纵横捭阖的笔姿和恣肆浪漫的势态而为世人看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给同学讲述下面这段关于“结绳记事”的文字之前,你要先确定读音、书写、用词、标点使用的准确性。请认真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人类最初的历史以绳索串连,“结”就是最早的史记。我们无法得知,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如何以   ①  (简要/简单)的绳结存留纷繁复杂的事件内容。据说,那些绳结只记录  ②  (性命攸关/朝不保夕)的大事,例如地震、洪灾、日食月食以及星的陨落等等。如果是这样,那么一个个绳结留下的,就是一次次关乎生死存亡、吉凶祸福的记忆。事实上,绳子很难保存数十万年,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    那是绳索的纹理印在湿软的陶罐表面,经过火烧而固化下来的印迹。那些常常被认为是装饰的“绳文”,也许就是人类最初的记事符号。凹凸的绳结痕迹,仿佛是数十万年前人类的心事,它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惊慌、恐惧、渴望,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求平安的巨大祝祷。读不懂,但是我们感觉得到它的美丽。

(1)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A.(tuò)  求(qǐ)    “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B.(tà )  求(qí)    “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C.印(tà )  求(qí)    “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D.印(tuò)  求(qǐ)    “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2)根据语意,语段中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

A.①简要     ②性命攸关        B.①简单     ②性命攸关

C.①简要     ②朝不保夕        D.①简单     ②朝不保夕

(3)画线句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及其理由解说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破折号,用以表示语意的转换,句意由说明绳文难以保存转换到介绍绳文印迹的保存方法。

B.冒号,用以提示下文,引出对“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这句话的句意解说

C.破折号,用以表示解释说明,因为后面的语句是对前面“上古陶片上的‘绳文’”的具体解释

D.句号,用以表示语意的结束,因为前一个句子语意已经表达完整,后面语句是新的语意的开始。

(4)“结”意蕴丰富。它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在“结盟”、“团结”、“缔结等词语中,“结”表向心、凝聚之意,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__”,就是兄弟一心、同生共死的典范; “结”也表示事情的收束,结局、完结、__等词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提示人们做事要有始有终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酿”字,有这样一个解释:渐积而成。学习上,日积月累,有所收获;工作中,认真勤恳,必有回报;生活中,用心感悟,品味万千。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用心、用情,定能酿造出属于自己果实。

请以“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真情实感;(2)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于“×××”代替。(3)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寂寞的稻草人

李汉荣

⑴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他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迟没有挥下去。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是太辛苦、太疲惫了。人这么一想,就为自己悠闲的手感到不好意思了。

⑵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⑶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⑷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人还柔软、温和的心肠。

⑸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气氛和意境。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⑹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⑺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辛酸的感情。我寂寞的父亲,劳苦的父亲啊。恍惚间,我感觉满田野都是我的父亲,都是我劳苦的父亲,满田野都是我穿着破旧衣服的父亲。

⑻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⑼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

⑽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辛苦了,爹爹。”

⑾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我们清贫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⑿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1.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作者所说的“稻草人”的原型有什么特点?

2.阅读第③段画线句子,说说父亲的“善良”和“柔软心肠”体现在哪里。

3.理解第④段“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这个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第⑧段中“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你可以学会侧身

面对挫折,面对磨难,面对困难,面对误解,面对想不开,我们不可能做到“你来吧,从我身上穿过”。谁也不是圣人,难有这样的修炼,难有这样的定力,但是,我们应该可以修炼到“我可以侧身,让你先过”的境界。侧侧身子,就可以发现,原本很紧张的气氛,原本很尴尬的场面,原本很窄小的道路,两个人都可以过得去。何苦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何必让自己陷于烦恼中?很多事情,侧侧身子,就不是问题,就不是事情,就不是困惑,就不是烦恼。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要把自己融入一个单位、一个群体。多一点忍耐,多一点宽容,很多紧张气氛就不再紧张,很多尴尬场面就不再尴尬,很多窄小道路就不至于再拥挤。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与人过不去,自己也会被挤住。多一些包容,原来很复杂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变得直接,变得温馨。

有人说:“人活在世上看似很长,其实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过去,不必烦恼;今天正在过,何苦烦恼;明天还没到来,犯不着烦恼。”这不是躲事哲学,而是放弃烦恼,是犯不着烦恼,是不为烦恼付出成本。这是一种睿智,是“好情商胜过高智商”。烦恼就像一把火,会烧得人浑身不自在,会烧得人易嫉妒,会烧得人总是持有小人之心。人来到世上,能碰到是缘分,谁和谁有什么深仇大恨的?

有些利益之争,有些名利之争,有些摩擦误会,只要稍微侧侧身子,大家就都可以过得去。侧侧身子,并不是示弱:就算示弱又何妨?如果有人主动示弱,能消除误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增进友谊,又怎么不是一种大智慧呢?又怎么不是一种胸襟呢?又怎么不是一种高姿态呢?又怎么不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呢?侧身总比对立、对抗要好。

要改变自己,要净化自己,要提升自己,就要学会侧身。于是,烦恼变成快乐,误会变成理解,矛盾变成祥和,复杂变成简单。简单、快乐,才是幸福的本义。

追名逐利,人就会变得复杂,就不会主动去侧身子;看淡了名利,人就会变得宽容、包容、睿智,遇事就会主动侧身子。在对抗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心思,即便胜了,也是做无用功;在宽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做着自己心仪的事情,该是多么的轻松、惬意?  

侧身子,并不难做到,只需要想明白就是了。这需要有一个能放得下的好心态,需要有一个能原谅别人的好心态。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学会侧身子,使原来复杂的生活变得简单,使虚伪的人际关系变得真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侧身”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人怎样才可以做到“侧身”

3.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 ②钱典:当铺。 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倾入其舟”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真无马耶    B. 必细察纹理

C. 公问    D. 如土石何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一人因欠夏翁三十金无法偿还,将粪倒入他的船中,以求死。但夏翁未与他计较,并免除了他的债务。

B. 一个邻居将衣物质押到尤翁的当铺,年底空手到当铺中来取,并辱骂店员,引起争执。

C. 尤翁可怜邻居的贫困,将其质押的衣物全部还给他,可见尤翁是一个十分宽厚的人。

D. 那个邻居因负债太多,在来之前就已经服毒,想敲诈尤翁,但未成功。后死于他人家中,引发官司。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尝行过市桥   舟:_______________     ②翁谕之  徐:______________

不获         既:_______________     ④人其识  服: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②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