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其中一组的探究主题是“书法欣赏”,以下是同学...

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其中一组的探究主题是“书法欣赏”,以下是同学们整理出来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① 学习书法先从    开始,再学习    ,最后是    。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

    一幅优查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尤、优美,不仅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③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以至用笔的轻重(ji)徐,配以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章法布局上下承接、疏密有致;结构强调欹正开合,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甲】点画注重提按顿挫,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全篇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的艺术感受,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反之,过于工整【乙】齐平而无变化,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以及一些或过于拘塞或过于疏散的章法,就不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画线字的笔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疏散sǎn    轻重急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𠄎 (横折折折钩)”

B. 疏散sǎn    轻重疾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 丿 (撇)”

C. 疏散sàn    轻重疾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 丿 (撇)”

D. 疏散sàn    轻重急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𠄎 (横折折折钩)”

2.根据上下文,在文段画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体布局    结构    基本笔画

B. 章法布局    基本点画    结构

C. 基本笔画    整体布局    结体

D. 基本点画    结体    章法布局

3.第②段画线的句子里,有一处语言表述不恰当,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句子修改:

4.请在材料中的【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5.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点画线条,粗细不一,浓淡相宜。

B. 结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参差错落。

C. 章法布局疏密有致,不拘一格,飘逸自然。

D. 行文跌宕起伏,缠绵相连,满纸如云烟缭绕。

 

1.C 2.D 3.“不仅失去了旋律”中“不仅”改为“但(是)” 4.【甲】 ; 【乙】 、 5.D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字音、字形、笔顺。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可据义定音,“疏散”把集中的或稠密的分散开。所以念“sàn”。字形为“轻重疾徐”,疾徐:快慢。不能写作“急”。笔画应遵循先上后下的原则,“乃”字的最后一笔是“撇”。 2.试题分析:考查学习书法的顺序。先从基本点画开始,再学习结体,最后是章法布局。起于点画用笔,系于单字结体,成于整体布局,美于风神气韵,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展美于流变之中。汉字书法在我国甚至世界的艺术殿堂之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成为一种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审美情趣的独特的造型艺术。 3.试题分析: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运用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运用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所以就要把“不仅”改为“但(是)”。 4.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寓欹侧于平正【甲】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甲处正好是并列的两个层次,所以用分号。“过于工整【乙】齐平而无变化”,乙处属于较小的停顿,因而用顿号。 5.试题分析:D项“行文跌宕起伏,缠绵相连,满纸如云烟缭绕”错。是形容草书的语言。指草书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苏轼的《寒食帖》是行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万物苏醒;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可以是一种姿态,可以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还可以是一种成长。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你最有体会的角度,以 “醒来”为 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小题。

足球进校园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

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材料一:国内现状】

我想踢球

【材料二:专家观点】

作为校园足球的形象大使,前国脚郝海东近日接受了腾讯体育的专访。 腾讯体育:您也是一名父亲,您的孩子也在踢足球,那么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

如果要想踢得好,甚至还要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和校园足球推广大使的双重身份,您是怎样看 待这一问题的?

郝海东: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踢足球比起其他

体育项目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在绿茵场上不停的高速跑动,弹跳,身体对抗,在运动中锻炼了 身体;踢足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此外,足球场上分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等 几个位置,相互之间要有默契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喜欢踢足球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合 作意识。还有,作为比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队伍输,因此通过比赛能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 们可以问问踢球孩子的家长或是老师,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他们不踢球时反而更好。

腾讯体育:您认为校园足球要在全国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 郝海东:校园足球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有的学校人均操场面积只

有 1 平方米,如果人人踢足球,怎么踢?还有,现在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实在太少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 决心去努力改变的。

腾讯体育: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您认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段 时间涌现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新的足球人才?

郝海东: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是不是我们能够保证有时间、有场地、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孩子们去踢球。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 10 到 15 年之间会涌现出大量的足球人才。而且还得有这么一个系统的保障,从 小学初中到大学这中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自己选择,天赋好的可以进入职业足球联赛,其他的 孩子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   

(选自“腾讯网”)

【材料三:前景展望】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规划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到 2020 年时将达到 2 万所,2025 年时达到 5 万所,彻底打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方案》还让更多的人也意识到,学校 是育人的地方,校园足球也应该逐渐淡化成绩因素,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身体素质、营造足球文化的 有效途径。同时鼓励足球俱乐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选派职业球员、青少年球员到足球发达国家接受培训, 并力争跻身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足球人才来自学校,来自社会各界。 足球学院的建立,将会在文化教育和足球运动紧密整合的新形势下为足球人才的培养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材料四:他山之石】

日本的百年规划

1950 年日本足协提出百年足球振兴规划,其中 50 年的节点要办世界杯,100 年的终极目标是夺得世 界杯。2002 年韩日世界杯算是完成了 50 年目标,2011 年日本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从某种考核标准来说, 百年伟业已经提前完成了。日本中小学的足球课是百分百普及。比如 U12,也就是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比 赛,日本全国的队伍有 8000 多支,算算参赛人数接近 10 万。家长们、亲朋好友去观看比赛的热情,和世 界杯差不多,还有全国直播,非常有氛围。

法国的青训调整 法国足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过低谷,法国足协开始思考调整青训营。他们将青训年龄由原来

的 6 到 13 岁调整到了 5 至 12 岁,也就是说 5 岁就可以接受足球训练,一岁之差对于教学内容也有调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和体能的比重是 50%,现在技术的比重占到了 80%。1998 年法国拿了世界杯,2002 年拿了欧洲杯,法国足球重现辉煌。

德国“天才培养计划”

从 1990 年开始,德国足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98 年法国世界杯 1/4 决赛遭淘汰,2000 年欧洲杯小 组赛出局。2000 年,德国启动了一项被称为“天才培养计划”的革新行动。整个计划持续了 10 年,德国

足协每年投入 8000 万欧元用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经费用途主要用在校园足球、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德国经过 10的努力,2010 年获得南非世界杯季军,2014 年获得巴西世界杯冠军。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说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面临怎样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专家认为踢足球对学生有哪些好处?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郝海东认为校园足球推广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和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太少,需要下决心去努力改变。

B. 《方案》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校园足球不应该过于强调成绩,明白足球运动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C. 《方案》明确规划到 2020 年时足球学校将增加 2 万所,2025 年时增加 5 万所。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足球人才来自学校。

D. 日本、法国和德国在足球方面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在年龄规划、资金投入、目标设定以及足球文化氛围营造上,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查看答案

(题文)《简·爱》中里德太太派人把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接回家,向简·爱进行了忏悔。请阅读下面这段文 字,回答问题。

“唉,我两次做了对不起你的事,现在很懊悔。……”她停住了。“也许这毕竟无关紧要。”她喃喃地 自言自语说:“那样我也许会好过些,但是,向她低声下气实在使我痛苦。”

请问她说的“两次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指哪两件事?

 

查看答案

(题文)(18届福建省福州市春季与福州屏东中学九年级联考)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X)

《水浒传》中阎婆惜得知宋江与强人有来往,百般要挟。宋江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逃至柴进庄 上,结识林冲。_____

(2)鲁滨逊逃到巴西,尽所有财力购买了一片荒地进行种植,并学会了当地语言,还交了不少朋友,买 了各种用具。后来种植园大获成功。_____

(3)《骆驼祥子》中祥子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买第二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好不容易辛苦 拉车攒下钱买的第三辆车因为帮小福子治病卖掉了。______

 

查看答案

(18届福建省福州市春季与福州屏东中学九年级联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 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 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 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 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 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 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 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 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 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 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 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 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 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 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 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 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 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 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 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 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

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你说说《诗经》之指什么?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重读《诗 经》有什么意义?

2..文章第4 段举《周易》中的十五卦之风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 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 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D. 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 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