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4G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网文? ①网文,不仅包含网上的经典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4G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网文?

①网文,不仅包含网上的经典宏文,也包括各类新闻、消息和资讯,还包含时下流行的鸡汤文,笑话等短文。十多年前,我们争论该不该读网文。而今,据工信部统计,截止2018年2月末,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10.3亿,网民日均读网文千字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网文的话题、情感、立场,比平面媒体更多元,更难辨别。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不思考:4G时伏,我们应该怎样读网文。

②阅读前,要确立安全、绿色的原底线。网络病毒、不良网站防不胜防,而网络软硬件以及我们的思想总有层出不穷的漏洞。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围猎。所以,我们看网文,必须选择安全、绿色的平台。

③读网文,最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判断。首先要提醒自己聚焦阅读目的。是修心,还是解问?是找资讯,还是去充电?应该清晰定位。时常有人感叹:本来要去找某条知识,结果却变成了漫无目的网上溜达。与其如此,不如在发现“跑错道”时果断“刹车”。

④辨别真伪,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情感易激动、思辨少,要切记“尽信网文,则不如不看网文”,应利用常识、学科知识、消息平台去判断网文的可信度和价值。有的对照正文看标题就可以识破。如网文《玩“我的世界”帮助他中考数学大爆发》,看标题就该生疑——玩网游真的能提高数学成绩?细看,是某生玩“我的世界”,被人嘲笑空间想象能力不行,于是发奋学几何,成绩提高——标题误导。还有的网文,蹭热点新闻,更要仔细辨真伪。

⑤保持清醒,还要读懂网文的写作意图。这不大容易——有的网文为普及知识,有的为展现情怀,有的为博得打赏……一言难尽。青少年要克服情感先入为主的倾向,避免轻信。一些感情激烈,读来仿佛“心有戚戚焉”的说理性文章,一定要推敲其逻辑。有些网文正是靠调动网民的“羡慕嫉妒恨”,赚取点击率,煽动不满情绪。这样的网文,我们不能不慎思明辨。

⑥读完网文怎么办?无聊、无益的,作过眼烟云。如《顽皮小孩虐杀珍稀动物命丧黄泉》内容是调侃哪吒闹海,大可一笑了之。而有文学性或思想性的网文,不妨点赞、打赏甚至做读书笔记。能转发吗?要慎重。毕竟,网文也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保护。随意转发,很可能侵犯作者著作权。而转发不良网文,则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推手。因此,要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对待方式。

⑦总之,4G时代,我们要以谨慎的态度加上清醒的判断,有辨别地读网文。如此,才能真正从网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推动我们的精神成长。

1.简要概括第①段中“这样的现状”所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刹车”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读完网文,需要再次判断价值

B. 博人眼球的网文,可以一笑了之

C. 经典网文,也是可以摘抄的

D. 随意转发网文,会引起社会动荡

4.根据文章的思路与结构,完成下面的填空。

阅读前,要确立安全、绿色的原则底线     (2)______________

论点:(1)______________ 阅读时,要有清醒的判断要辨别网文的真伪

(4)_________ (3)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适合放入③④⑤⑥中的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2011年,日本大地震被电站事故期间,一则《食用盐可预防日本大地震核辐射云》的网文疯传,长三角城市不少超市的盐被抢购一空。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以为真?因为很多网民不考察来源,一看和新闻有关,就盲目相信文中的观点。

 

1.网文阅读的流行、阅读量的增大以及时下网文的多元、难以辨别 2.停止漫无目的的网上阅读 3.D 4.(1)我们要以谨慎的态度加上清醒的判断,有辨别的读网文(2)聚焦阅读目的(3)把握网文的写作意图(4)阅读完,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对待方式。 5.第④段,这段文字列举了网文利用日本大地震误导加碘盐能预防核辐射的事例,正好能证明第④自然段“辨别真伪,是阅读网文的重中之重。”这一分论点,且与第④段中“还有的网文,蹭热点新闻,更要仔细辨别真伪。”有结构和内容上的承接关系。 【解析】 1.此题考查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和“网文的话题、情感、立场,比平面媒体更多元,更难辨别”提炼关键词语即可解答。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根据“时常有人感叹:本来要去找某条知识,结果却变成了漫无目的网上溜达。与其如此,不如在发现‘跑错道’时果断‘刹车’”来思考可知,“刹车”指的是停止漫无目的的网上阅读。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认真阅读相关段落结合句意来分析即可。根据第六段“随意转发,很可能侵犯作者著作权。而转发不良网文,则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推手”可知D项说法有误。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一段提出“4G时伏,我们应该怎样读网文”,然后从“阅读前,要确立安全、绿色的原则底线”“提醒自己聚焦阅读目的”“要有清醒的判断要辨别网文的真伪”“把握网文的写作意图”“阅读完,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对待方式”几个方面来论述,最后在结尾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要以谨慎的态度加上清醒的判断,有辨别的读网文。据此即可完成填空。 5.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再分析各段所论述的观点,看看这个论据与哪一段的观点一致即可。分析所给出的材料和文章的内容可知应放在第④段。因为所给出的材料列举了网文利用日本大地震误导加碘盐能预防核辐射的事例,能证明第④自然段“辨别真伪,是阅读网文的重中之重”这一分论点,且承接第④段中“还有的网文,蹭热点新闻,更要仔细辨别真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王嗣宗①初为秦州司理,路冲知州事,常以公事忤冲意,怒,械系之。会有献新果一合者,冲谓嗣宗曰:“汝为我对诗,当疑汝械。”冲曰:“嘉果更将新合合”。嗣宗应声曰:“恶人须用大枷枷”。冲悦,舍之。

太宗时,嗣宗知横州。上遣卒之岭南,诇②察民问事。嗣宗执而杖之送阙下③,奏曰:“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而猥信此辈,以为耳目,窈为陛下不取。”太宗大怒,遣使械嗣宗诣京师。会赦,复官。               

选自《宋史·王嗣宗传》

【注释】①王宗:宋太祖开宝八年状元,②诇(xiòng):侦查、探听。③阙下:指帝王所居之处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会有献新果一合者会 会:

(2)遣使械嗣宗诣京师  诣:

2.“太宗大怒”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嗣宗任秦州司理,“常以公事忤冲意”

B. “会有献新果一合者”,嗣宗应声对诗

C. “嗣宗执而杖之(卒)送阙下”并上奏抗议

D. “遣使械嗣宗诣京师,会赦,复官”

3.从文中看,王嗣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是田园诗人陶渊明。

B.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叙写故事。

C.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成语源于本文。

D. 本文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的虚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从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黠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拟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婉约词,词牌名是“蝶恋花”。

B. 这首词紧紧围绕上阙中的“望”字展开。

C. “伫倚”“望极”表明词人挂念远方的人。

D. 最后两句表明词人对其所恋忠贞不渝。

 

查看答案

默写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送友人》)

2)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

4)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查看答案

(题文)(18届北京一零一中学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中华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既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又记录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每个华夏儿女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请以“_____节带给我的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的感受或思考。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知识链接)

中华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大年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等。

题目二:阅读《亲人》后,请以小桂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改写这篇小说。文体不变,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