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是田园诗人陶渊明。

B.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叙写故事。

C.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成语源于本文。

D. 本文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的虚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从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民风淳朴)(4)社会安定(能避乱,无战乱) 【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即可。B.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来叙写故事,故“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叙写故事”的说法不正确。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黠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拟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婉约词,词牌名是“蝶恋花”。

B. 这首词紧紧围绕上阙中的“望”字展开。

C. “伫倚”“望极”表明词人挂念远方的人。

D. 最后两句表明词人对其所恋忠贞不渝。

 

查看答案

默写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送友人》)

2)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

4)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查看答案

(题文)(18届北京一零一中学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中华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既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又记录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每个华夏儿女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请以“_____节带给我的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的感受或思考。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知识链接)

中华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大年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等。

题目二:阅读《亲人》后,请以小桂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改写这篇小说。文体不变,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18届北京一零一中学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名著导读   

(1)《西游记》中第八十一难发生在________(地点),作怪的是:________

(2)《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得正果,请问:猪八戒、沙僧分别被如来佛封为什么称号?猪八戒——________;沙僧——________;   

(3)在《水浒传》中高太尉设下借刀杀人计,让林冲误闯白虎堂陷入绝境逼上梁山;《三国演义》中________(人名)巧施此计,利用________(人名)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    

(4)下面是一位同学为了更好的阅读《三国演义》所作的一份资料收集,请根据他收集的资料,在对联横线处填写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

(资料收集)

人物简介:关羽,东汉末年名将,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后世评价:义薄云天,忠贞不移。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

文学与历史:历史上的关羽有没有夜读《春秋》呢?据《三国志》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关羽平时十分喜爱《左氏传》,而且讽诵略皆上口。《左氏传》即《春秋左氏传》,亦即《春秋》,是汉代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微言大义成为汉儒传承儒学的重要内容,对后世经学思想影响甚大。

(对联)

上联:________汉室三分鼎

下联:志在________一部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从来没有像时下这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阅读是通过文字与宇宙万物进行对话,认识、了解万物,甚至与万物结下友谊。阅读就是在熟知万物,领略宇宙万物之妙之美。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书中与宇宙万物结识,通过文字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这就是阅读的妙处。

人类自远古以来就是群居的动物,人们只有靠群居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抵御其他掠食者的进攻,人只有组织在一起,众志成城,才能战胜各种威胁,才能生存下去。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是人类永远面对的问题。__________,却没有赋予人得享高贵生活的自然本领,相反,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是最没有自然本领的动物。__________,甚至必须依靠群居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与动物对生存空间等的争夺中,在人类共同体内与其他民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人类经验和知识的获得光靠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远远不够,必须薪火相传,不断积累,人类的生存能力才愈益强大。以语言记录为核心的图书和读书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传承技能的手段,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得到可靠、持久的传播和传承。这就不难理解阿根廷裔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代表作之一的《阅读史》中,用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

健全的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完善是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平等的,但个人的完善不是目的,不是真正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而达到社会的完善,才是最终目的和真正的完善。

自我完善和促进他人与社会完善有大致的路径可循。自我完善包括知识、思想的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亲身实践对此的贡献占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向他人学习,读书是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方式。读书是营养的源泉,而阅读世界这部大书的实践活动对于任何人来说终究是有限的,宇宙世界有如一部浩瀚无边的巨著,每个人倾其一生也只能阅读有限的篇章。阅读他人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手段,人通过读书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经历的经验,通过著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

自我完善是从作为或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开始的,读书或阅读就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证明。笛卡尔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叫作“我思故我在”。我引申而说:我读故我在。因为有所读才能有所思,才能有所想,读书是思想之源。

自我完善是遵循双方向或沿着双轨道展开的,一是向别人学习,二是向别人传授,因为每个人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又有“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之别,每个“先知先觉”的人都有向未知者传输的责任。人类就是靠着互教互学,靠着共同创造的智慧,以及世世代代的积累才达到现在的文明高度的,读书和阅读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

阅读是一种责任,是公民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整个公民共同体的责任。责任是严肃的、庄重的,有时甚至是沉重的,但同时它也是轻松的、愉快的。阅读这种责任也同样具有两面性。让我们愉快地捧起书来,阅读吧。

(取材于于殿利《阅读是一种责任》)

1.本文作者谈到阅读的目的包括生存、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2.在第三段的两处横线上填写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天虽然赋予人以“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培养和练就本领

B. 虽然上天把“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赋予人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培养和练就本领

C. 上天虽然赋予人以“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练就和培养本领

D. 虽然上天把“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赋予人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练就和培养本领

3.第二段中,作者认为阅读的妙处就是“通过文字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结合你阅读过的名著,谈谈自己的体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