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

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

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

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结合下面这则《论语》语录和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小桂和桂婶的形象特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示例 :寻认结 2.要点:桂婶初次见到老人,并没有向老人问出什么,“她重重地叹了口气”;亲朋好友闻讯都来看,听到有人说“就是金刚”时,“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文章中反复说“太像了”却没有说是;桂婶和老人聊天,不管老人的反应。 3.示例:《论语》中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文中的小桂看到母亲因一直寻找父亲未果而伤心,为了缓解母亲的悲痛,找来一个和父亲十分相像的老人,体现了小桂的孝心。《论语》中还提到要广泛地去爱众人。桂婶明知老人不是丈夫,还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并希望她失踪的丈夫也能得到别人的收留,体现了她的心善与大爱的思想。 【解析】 1.试题分析: 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拟三个小标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看看哪一个字能够概括中心事件。标题中已经给出了一个词“亲”,再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支配“亲”的字。根据情节,这三个空应填“寻”“认”和“结”。 2.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照应和伏笔。答此题,也要以读懂情节为前提。“她重重地叹了口气”就表现出桂婶已经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有人说“就是金刚”时,“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这个情节也在说明桂婶已经知道真实情况了。“太像了”这句话也是伏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除此之外,还要联系链接材料的内容,来谈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此题从“小桂为缓解母亲的悲痛,找来一个和父亲十分相像的老人”的这一重要情节中概括出其孝顺的性格特征。而桂婶明知老人不是丈夫,还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的情节体现了她的大爱的思想。而链接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也是谈的仁爱孝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材料二】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注释】

①吴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②宵旰(gàn):“宵衣旰食”的略语。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用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③注坡:谓从斜坡上疾驰而下,与“跳壕”同为当时军事训练科目。④统制:南宋军官名,隶属于都统制。⑤张俊(1086~1154):南宋人,曾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作奸犯科            为佣耕

B. 有疾                  以此得祸

C.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饰名姝

D. 立斩以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蕲以东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陛下平明之理             不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4.这两则材料在国家兴隆、军队强大方面,有哪些相同的看法。

 

查看答案

(18届北京一零一中学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活板》,完成下列小题。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火烧坚/召徒属

B. 火炀之/瞬息可

C. 有奇字无备者/睿无北伐之志

D. 不沾污/盖追先帝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唐人尚未盛为之。

3.阅读《活板》和以下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腊月早梅,清晨摘半开花朵,连蒂入瓷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用手抄坏。箬叶、厚纸密封。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加花三四朵,滚水注入,花开如生,冲茶,香甚可爱。

——《养小录·暗香汤》

两段文字都重点介绍了________。比较之下,《暗香汤》对“香”进行了说明,《活板》不仅紧扣活板的“________”进行介绍,还通过与________的比较,突出了活板的优越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情怀。

B. “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C. “八百里”、“的卢”、“沙场”、“塞外声”等词句都是词人化用前人典故而来的。

D. 梦境中的军营生活、杀敌的痛快淋漓和现实中的“可怜白发生”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对作者的命运扼腕叹息。

2.辛弃疾的词一向以豪迈著称,读了这首词,你的体会是:

 

查看答案

阅读《望岳》,完成下列小题。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看见泰山之后有感而作,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   

(2)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示的画面

 

查看答案

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诗人借这些景象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词中的画线句,发挥你的想象,描绘出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3.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描写边塞生活或边塞自然风光的,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除了以上两首词,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也是这样的诗句。

4.以上这些诗歌,因其题材和风格都比较统一,所以被统称为“边塞诗”。请以第7题中所填的内容为例,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