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妖娆 一拍即和 整装待发 变本加利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妖娆       一拍即和       整装待发       变本加利

B. 羸弱       引经据典       自作主张       关怀备至

C. 屏幛       骇人听闻       进退唯谷       鬼鬼祟祟

D. 惩诫       墨守成规       锋芒毕露       断章取义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一拍即和”应为“一拍即合”,“变本加利”应为“变本加厉”;C项“屏幛”应为“屏障”,“进退唯谷”应为“进退维谷”;D项“惩诫”应为“惩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恣      品/义愤填    B. /斜      奢/揉造作

C. 亮/拨      暗/人不倦    D. /辈      首/遍群籍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1.内容具体,具有真情实感;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名、人名;4.不得大篇幅引用,不得抄袭。

(1)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充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要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写一篇文章。

(2)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相伴,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甜美;花草树木,山川田野的相伴,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名著美文、诗词歌赋的相伴,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洗礼……一路相伴,我们一路成长。

请以“ 有        相伴,真好”为题目,请加入适当的抒情写一篇作文。

要求: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查看答案

父亲的碗

宗崇茂

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而现在,父亲却像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分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蹿得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他能不猜疑吗?你父亲又不是个粗心人。”

我感到震惊和难过!

⑨父亲又一次从乡下来的时候,更显虚弱不堪。吃饭时,我给他换了一只新碗,他很快发觉,并固执地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我请他到桌上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就是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这一次,父亲住了较长时间。他说:“你们这样孝顺,做上人(上辈人)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⑩现在,那只碗放在冰箱上已一月有余。仿佛被人遗忘,又仿佛在静静等着父亲的再来。

⑾我时常感到刺痛和愧疚:忙碌而粗心的我们,究竟回报了父亲多少爱?!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碗上那豁了牙的口,像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

(选自《今日文摘》2016年总第446期,有删改)

1.第⑤段写到“我有些黯然”之后回忆了两件往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往事。

2.段作者为什么说“我感到震惊和难过”?

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而现在,父亲却像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分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蹿得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4.文章结尾写到“碗上那豁了牙的口,像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 “碗上那豁了牙的口”没有说出来的话有哪些?

5.请将本文中的父亲形象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形象作比较,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他们身上的共同品性(两点)。

 

查看答案

材料一: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节选课文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材料二:

闻一多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 摘自网络

材料三: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1.材料一主要讲了闻一多先生哪些事件?请加以概括。

2.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材料一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3.理解材料一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做了再(这里的说的含义是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这里的说的含义是吹嘘,自诩)

B.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中的“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C. 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突出了闻一多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D. 在闻一多先生用被迫辞职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材料三划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

 

查看答案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担而立____________

(2)以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_

(3)以此自矜  ___________

(4)笑而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尔安敢轻吾射?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往往通过语言向外界传达。请你根据下面对话,发挥想象,揣摩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让大家欣赏。

陈:“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无他,但手熟尔。

4.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