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渔人甚之  异:______________          (2)处处  志: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          (4)便还家  要: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在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 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D.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的政治向往,也表达了他不可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1.(1)对……感到惊异(2)做记号(3)交错相通(4)通邀,邀请 2.(1)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悦,自得其乐。(2)(刘子骥)听说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3.A 4.因为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都符合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因此一直令人向往。 【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异:对……感到惊异。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闻:听说。寻:不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杜牧在《赤壁》中表达机遇可以造就英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恰逢春日,我们又迎来了中华传统节日——清明。振华中学初三(1)班以此为契机,拟开展“读清明·忆传统”的主题班会,请你根据已搜集到的资料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发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

材料二  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节俗。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插柳或戴柳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活动一】请阐述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并明确本次班会的活动目的。

文化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请为本次主题班会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同学小明对此次活动嗤之以鼻,他说:“现在都流行‘微信扫墓’,淘宝‘代跪、代哭、代献花’,我们还在这里浪费时间开展主题班会,是不是傻?”听到此番言论的你会怎么反驳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用作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倾,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选:“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鲁达为什么“大踏步去了”?从以上言行中,你读出了鲁达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再写两个与鲁达相关的经典故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8届重庆市江津区九年级下学期六校联考)中国民间乐器丰富多彩、性能良好、历史悠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请选择一种乐器为写作对象,仿照例句写上一个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代表作《茶馆》;他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C.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D.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突出表现了“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