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汉二帝治盗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汉二帝治盗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

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纠擿(jiū tī):检举揭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盗,弗敢发______________

(2)群盗处处______________

(3)上使使者绣衣_______________

(4)故盗贼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为下列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五 人 共 斩 一 人 者 除 其 罪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1.(1)即使(2)一起(3)穿着(4)渐渐 2.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 3.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规定的标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到下级官吏主持这件事的人都判死刑。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虽”:即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此题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译为: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起”“品”“死”等字词的翻译。“群盗起不发觉”被动句的翻译。 译文:汉武帝末年,盗贼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群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部队有的达一万多首级,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规定的标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到下级官吏主持这件事的人都判死刑。”这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唯恐不能捕获,违反规定连累郡府,郡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盔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 汉光武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汉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已相互纠纷揭发,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以捉获讨伐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作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解体逃散。这两件事都是治理盗贼的,而汉武帝的严厉不如汉光武宽缓,它们的效果不同是很明显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亦不详姓字/亲旧知如此

B. 之:或置酒而招/无怀氏民欤

C. 以:乐其志/因为号焉

D. 而:既醉退/温故知新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渔人甚

A. 亲旧知其如此

B. 亦不其姓字

C. 性嗜

D. 其志

3.“不求甚解”一词,在今天带有带有贬义,而文中写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填空。

(1)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道出了女主人公情思难寄、万分憔悴的愁状。《武陵春》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四年初中时光已悄然逝去,分别在即,请你用励志的古诗名句与同学共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连续的两句)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

网上有人说,教育部把选自有关丛书中毛泽东、鲁迅、雷锋、黄继光等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课文,从中小学教材中全部删除了。教育部对此进行了澄清,称上述言论严重失实。

(1)有人认为,语文教材中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的课文与时代脱节,还是删掉为好。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情景,拟出记者采访的问题。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官员:据统计,现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的篇目共115篇,其中有关毛主席的篇目37篇,鲁迅作品18篇,有反映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选文多篇。这些篇目收录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填空。

(1)“五经”指《诗》《书》《礼》《易》《____________》,是我国儒家的主要经典。

(2)阅读选文填空。

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即将出版的小说是《__________》。你最欣赏“他”的_______品质。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节令特点。诗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B. “笛中闻折柳”一句是说远处传来幽忧的羌笛声,正吹奏着古曲《折杨柳》。这笛声顿时勾起了戍边战士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C. 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D. 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忧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