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  (2)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

2.《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你选择你认为重要的一句写下来,并翻译句子,最后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1.达到远到目标轻薄浮躁 2.体会围绕立志,修身,学习,节俭,珍惜时间等方面回答。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险躁”对应的是“轻薄、浮躁”。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你认为重要的一句写下来,并翻译句子,最后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可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或“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都是突出中心的句子。翻译时注意“无以”“致远”等词。写体会时,可围绕立志,修身,学习,节俭,珍惜时间等方面回答。总之,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子规,即杜鹃鸟。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押______韵,韵脚有__________ .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文的“_________”,“插田”照应上文的“______”,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_________气氛。

3.全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诗句默写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

(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夏曰: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8)请写出一句告诫我们珍惜时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

(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_________照镜子——里外不是人_________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3)《______》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其中《______》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日本求学的一段生活。

(4)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汤显祖。

B. 古代称谓词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令妹”指别人的妹妹,“高足”指自己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C. “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称呼别人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 “令堂”这样的称呼。

D.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校园里传来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宁获得了全市数学竞赛一等奖。

B. 同学们特别喜欢上英语课,每节课对于老师的提问都随声附和

C. 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虚张声势,树立信心。

D.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你那进取的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