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春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木兰诗》中,用互文的修辞写出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

________________

(6)《木兰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表现行木兰军速度之快身姿矫健

________________

 

明月来相照 故园东望路漫漫 百般红紫斗芳菲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漫”“菲”“折”“戎”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充完整,并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深______________       _______躬尽_______

②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________

③比喻人的才华和锐气完全显露。    ________

 

查看答案

看拼音写汉字

diàn_______基  shì_______言   狂lán ________  gèn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污________    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巴  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阅读的重量

①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现在,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②在我纯属个人的体验中,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限制阅读的文化贫瘠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上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很想肯定自己,让我生出一种从不自知的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学史上或许不是一流的经典,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这重量击碎了我精神上的某个死结,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的书,我选了《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有那么神异、飞扬的想象力,为我当时有限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空间。

④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到乡村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那些大书陪伴他度过了沉闷的青春期。问他当时为什么读它们,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⑤今天想来,类似上述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和开放,曾经出现过千百万人奔走相告,争读一篇小说的时光。也曾经有人在图书馆把喜爱的、十分抢手的一部几万字的小说手抄下来,为的是可以反复阅读。那时你走在街上,看到排队的人最多的地方一定是新华书店。有学者曾经这样说:一个民族对文学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这里我想说,一个民族对阅读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

⑦阅读的无用之用如前所说,阅读是有重量的,这重量让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毫不怀疑。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我所说的“轻”包含了阅读那“无用”的一面,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心境的解放。萨达姆在他最后的时刻,在他那个两平方米的小牢房里,他的枕边放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想一个人在那样的时刻,当他想到自己灵魂的时候,恐怕不会放一个钱包在枕边,对着一个钱包来解决灵魂的问题,虽然阅读《罪与罚》也无助于对他生命的挽救。也还听说过这样的事: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

⑧在今天,重要的已不是无书可读,而是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但我始终相信,若说这样的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最大的效益就是对人心的滋养。如果经济是酒,那文化也许是茶,或者是水。文化给人的力量正像“无用”的阅读给人的力量那样,它不是打击型的嵌入,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的必须,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呢?

1.第①段的“读画”“读图”中“读”的意义有何区别?

2.谈到自己读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说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是什么?

3.阅读⑤—⑦段,说说“阅读的无用之用”中“无用”和“用”各自的含义。

4.第⑧段说“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从⑥—⑧看,说说阅读的“重”和“轻”内容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