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杂学成就左宗棠 徐志频 ①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21岁到32岁,他从湘阴...

杂学成就左宗棠

徐志频

①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21岁到32岁,他从湘阴到湘潭倒插门12年,除了居家过日子,他到底还做了些什么?

②12年的寄居生活,左宗棠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去醴陵县的渌江书院主持教学;二是埋头潜心研究科学种田方法,作《广区田图说》;三是继续研究地理学,自己在家里绘制中国地图。

③今天看这三件事,教书的事情,读书人多会做。但是,研究科学种田与自绘地图,就让人感到意外了。

④左宗棠研究种田时,不迷信古人,只相信实践。他认真又细心,细致到亲自计算每亩田的总穗数,怀疑前人“稀禾结大谷”的说法,施行密植。为此,他还与帮他做事的长工姜志美吵起来,逼着姜志美改掉老规矩,按自己的新办法来做。后来,他总结种田的经验,写了本《朴存阁农书》。

⑤他自绘地图的方式也很特别:先制作一张皇舆图,纵横各为九尺。图上画成方格,假定每格纵横各为一百里,并用五种颜色来区分各地主产的农作物。根据这张总图,再来制作各省分图,各省又分为府县,都做了说明。古为重险地现为散地、从前是边陲现在变成腹地的疆域沿革,这些变化,他都逐一注明。由此,再上溯至明、元、宋、唐各朝代,严谨而专业。左宗棠夫妻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不分昼夜地努力,全新的“皇舆图”终于画成。

⑥他画地图时,夫人周诒端就在边上端茶、摇扇、磨墨;他画好初稿,夫人就帮助他影绘、誊清。左宗棠后来给二哥左宗植写信,生动地再现当时场景:“日来已着手画稿,每一稿成,则弟妇为影绘之。遇有未审,则共取架上书翻查之,十得八九,其助我殊不浅也。”

⑦一个落榜举人,放着四书五经不读,八股不作,却研究种田,已违背传统做法。左宗棠研究农业与地理,在当时看来,都是无用之学。他当时花费大量时间,耗费心血来研究这些东西,不但看不到前景,也找不到任何出路。

⑧但是,有用无用,会相互转化。

⑨左宗棠后来在陕西、甘肃、新疆带兵打仗,所有的军粮都在当地解决,这些学问都是他年轻时闲居在农村时种田摸索出来的。而他对中国新疆版图、地理等情况了如指掌,又得益于他早年在家里自绘地图。他的地图一旦派上用场,连俄罗斯人也难以望其项背。他这些学问需要数十年的积累,不是靠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可以得来的。

无心插柳柳成荫。左宗棠这种非功利的读书方法,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功。

⑪左宗棠自己怎么看这种治学方法?1865年,身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给大儿子的信中说:“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节目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

(摘自《读者》2015年第11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左宗棠21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

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第段中的有用无用”?

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5.文章结尾左宗棠的话语极富意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一是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去醴陵县的渌江书院主持教学;二是埋头潜心研究科学种田方法,作《广区田图说》;三是继续研究舆地学,自己在家里绘制中国地图。 2.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引出下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这句话中的“无用”指的是左宗棠作为落榜举人,研究农业与地理,在当时看来,都是无用之学。“有用”指的是左宗棠后来在陕西、甘肃、新疆带兵打仗取得成功都是年轻时闲居在农村时种田、绘制地图决定的。 4.议论。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杂学成就左宗棠”。 5.示例:要耐住寂寞,守住心灵家园,努力学习,砥砺自我,厚积薄发。 【解析】 1.试题分析:文章内容梳理。通读原文后,找到关键句作答即可。答案在第2自然段,即“一是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去醴陵县的渌江书院主持教学;二是埋头潜心研究科学种田方法,作《广区田图说》;三是继续研究地理学,自己在家里绘制中国地图”。 2.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引出下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在内容是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这都是记叙文的要素。 3.试题分析:考查文段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问题出在第8段,“无用”要从上文找,“有用”要从下文找。“无用”指的是左宗棠作为落榜举人,研究农业与地理。“有用”指的是左宗棠后来是成功都是年轻时闲居在农村时种田、绘制地图的结果。 4.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无心插柳柳成荫。左宗棠这种非功利的读书方法,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功”这是典型的议论。作用:画龙点睛,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杂学成就左宗棠”,使文章浑然一体。 5.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结尾左宗棠的话语读读者的启示。“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节目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 这句话是要告诉后人,要耐住寂寞,守住心灵家园,努力学习,砥砺自我,最终才能成功。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联系全文左宗棠的事迹,来探讨语句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镜帖花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4)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8)雄免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以为/大有所益    B. 蒙/乃始就学

C. 非复/吴下阿蒙    D. 及鲁肃/过寻阳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辞__________     (2)岂 ___________       (3)及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释】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B. 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C. 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D. 颈联捕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B. “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C. 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D. 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画线句子修改后与原句意思差别最小的一项是(        ) 

班会课上,老师问我:“上课说闲话是不是违纪行为?

A. 上课说闲话是违纪行为吗?

B. 上课说闲话难道不是违纪行为吗?

C. 上课说闲话一定是违纪行为。

D. 上课说闲话不能不说是违纪行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④②③⑤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