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某班级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亲近琴棋书画”综合实践活动,请...

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某班级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亲近琴棋书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请将“琴棋书画”四个字与后面相对应的成语连接起来。

琴         入木三分

棋         丹青妙手

书         全局在胸

画         阳关三叠

(2)“琴”又称“古琴”“七弦琴”。请写出与之相关的一句诗(词、文)或一个故事名称。

(3)如果学校将开设琴、棋、书、画这四门校本课程,你会选择哪一门课程?请说明理由。(80字以内)

 

(1)琴——阳关三叠;棋——全局在胸;书——入木三分;画——丹青妙笔 (2)诗文句:琴瑟友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故事:诸葛亮城楼上焚香抚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3)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能力。“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所以与“书”对应;“丹青妙手”指优秀的画家。所以与“画”对应;“全局在胸”比喻对整个形势非常了解。所以与“棋”对应;“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古琴歌曲。所以与“曲”对应。(2)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和典故的积累。在作答时要选择最经典的,不要出现错别字,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以帮助对材料的理解。举例时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吻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生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言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言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教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教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是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⑨在你面前,为你代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超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⑩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稚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心_________  ④奢_________

2.在①段中“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作者意欲说明什么?

3.文章第④段记叙了什么事?从中表现了穆尼老师怎样的品质?

4.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文章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形式的文章,前后往往会有提示性的语句使其衔接过渡自然。找出一处本文的提示性语句,抄写下来。

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句子。

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

6.如何理解第段中的“感悟到某种超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7.“三十年的重量”指的是什么?是镌刻于老师心扉三十年的那份稚拙的“涂划”,还是饱含学生三十年酸甜苦辣的那份精美的“复制”……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回答。

 

查看答案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左传》相传为________时期鲁国史官_________(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又何焉?__________     ②神弗_________

小大之  __________     ④望其旗_________

3.大敌当前,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应是国之要务。但曹刿见到鲁庄公所谈到的并不是这些问题,曹刿关注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首先关注这一点?

4.对于鲁国来讲,这一仗属于自卫战,军中士气高涨,为什么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

5.曹刿是长勺之战的关键人物,但鲁庄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后世君主读这段史书,能够从鲁庄公身上汲取到哪些经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

(1)关关雎鸠,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    (《关雎》)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    (《蒹葭》)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4)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     ( 李商隐《无题》)

(5)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中以浊酒引出思家之情,又借典故表现外患未除,功业未建,欲归不能的矛盾心理,把词人的耿耿丹心与深沉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为我们创设了一幅边塞冬日雪景的美丽图画。

(7)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寓居成都,由茅屋被风吹破联想到社会现实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体现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既用此告诫子侄,又常常以此述志自勉。《出师表》中明确的表达出他这种人生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翻过山,出现了故乡的田园、亲人的笑脸;翻过山,观赏到美丽的风光、奇异的景观。这里的山,是自然的山。生活中还有另外的山,它会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会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山”虽然无形,但在成长的路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躲避它,会一生遗憾;翻过它,将风光无限。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在600字以上。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前方遭遇塌方

⑴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里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⑵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漩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还能不能到达九寨沟呀?

⑶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⑷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⑸满车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车,撑起了雨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见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雨刷使劲地刷着,车灯明晃晃地照着,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树木,阴森森的,格外渗人。

⑹车子在开动之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

⑺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⑻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⑼车子又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剧旋转着,脚不时地踩着刹车闸,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有参差,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车轮紧紧压在路边,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恶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连看都不敢看它了,现在再想下车都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⑽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危险一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就听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地上一连串的欢呼声。 

⑾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冒险再充这个大尾巴鹰了,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辆轿子车和司机,实在是让我终身难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在当时他的沉稳果断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现,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⑿那天夜里到达九寨沟,半宿没睡安稳,总好像还在颠簸的车上一样。第二天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又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个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说什么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鼓起掌来。他走到台前,倒也没推辞,只是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那一晚,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同时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真是非常好听。

1.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中“……”处省略了“我”的心理描写,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来。

3.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4.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