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新年礼物 侯发山 ①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

新年礼物

侯发山

①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②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③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④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李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⑤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⑥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⑦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电话。

⑧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⑨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⑩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⑪“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⑫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⑬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⑭“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⑮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1.小说第一段用大量笔墨来写越来越浓的年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小说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3.小说第十一段中写“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5.一边已经答应了雇主帮助照顾老太太,一边是母亲寄来的回家的火车票。你认为李娟该怎么办呢?为什么?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引出下文写“礼物”;②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新年礼物,母亲自然也盼望女儿回家团聚。 2.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从上文李娟想给母亲买新年礼物,转到母亲给自己送了新年礼物,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①母亲从来没出过远门,她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②没有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做主给女儿订了回家的火车票,母亲心里不安;③女儿工作忙,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母亲担心这次自己的要求会被拒绝。 4.①吃苦耐劳,勤奋苦干。她常年在外打工当保姆,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②孝敬长辈,疼爱母亲。她总是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能够享福。③心思细密,耐心体贴。当她意识到母亲对于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亲。 5.示例:我认为李娟应该回家陪母亲过年。因为文中说了,李娟过年是陪一个老人,她的儿子在国外,一个人独居很寂寞,这个老人的境况和母亲很相似,能陪别的老人却不陪自己的母亲,这怎么说得过去呢?再则,她如果将回家过年的原因和这个老人的儿子说,他也会同意的,并能触发老人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儿子回家过年,让老人也感受到儿子的关爱,反而是一举两得的事。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文章开头对年味浓墨重彩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背景;渲染节日的气氛,烘托人物渴望过年,希望与亲人团聚的心理。要分点作答,做到条理清楚。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说出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母亲语言、行为背后的心理,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答案。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根据题干的要求,要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首先要对李娟所做的事件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再说出事件所反映出的李娟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俭以养德  张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 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 20 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俭以养德,一个“俭”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做到,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砥砺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自己!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7 年 04 期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第④、第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以敏正称。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人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理,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臵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注】①蹇蹶:磕磕绊绊。

1.下列句中“以”与“以手搏其耳”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

A. 以刀劈狼首    B. 不以千里称也    C. 静以修身    D. 以功拜立节将军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段突出了古弼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品德。

B. 古弼见到上谷人的上书,便急于反映给皇帝,但并未取得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C. 皇帝与人下棋正在兴头上,古弼不惜扰皇帝的雅兴,也要将关系到人民利益的事情办好。

D. 古弼奏事不留情面,但太武帝能体会到他的苦心,接受了合理的建议。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减太半

②弼状以闻

③免冠

然则卿有何罪

4.翻译句子

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查看答案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远 

(2)险躁则不能

(3)年时驰  

(4)成枯落

2.翻译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与赏析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那个捣子迳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恰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①文段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请补写出回目名称。

《施恩重霸孟州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段中蒋门神因为什么事才被武松痛打?

③请写出武松在《水浒传》中的性格特点。(至少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