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词人情感态度的变化?

2.自选角度(内容、情感、形象、炼字、手法等)谈谈你对词题中“壮”字的理解。(至少两个方面层意)

 

1.梦中回想战前的雄壮场面和战中的激烈酣奋,情感激越,气概豪迈,报国雄心志壮。由理想的梦境转到可悲的现实惨境,“可怜白发生!” 情感逆下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抑郁之情。 2.(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种种情境都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杀敌立功的慷慨决心。(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诗人情感态度的变化。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所以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句是写激越豪迈的报国之志。“可怜白发生”使情感抖转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抑郁之情。所以说感情是通过诗句抒发出来的。 2.试题分析:考查诗句中词语的表现力。题干要求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如描写的是梦中战前的雄壮场面;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语言风格壮丽而豪迈。这些都是“壮”的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阴暗潮湿。⑤桧:一种柏树。⑥莳:栽种。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⑧信:伸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苔痕阶绿/影布石

B. 素:可以调琴/湍绿潭

C. 乱:无丝竹之耳/人影散

D. 劳:无案牍之形/其筋骨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段(一)引用孔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4.从两则文段来看,王守仁与刘禹锡有哪些相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1.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获如潮好评,节目当中的歌曲刷屏了各个社交媒体,在多个音乐平台上高居榜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更好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郑晓龙、奚美娟、巩汉林、戚建波等17名政协委员也都大力支持。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也大力点赞节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经典咏流传》时解读了“咏”字,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看完节目后,陈宝生力赞节目是央视打造的一个品牌,教育部能为《经典咏流传》一炮打响提供一点支持,参与到里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感到特别高兴,希望节目里的诸多经典诗歌能够进入校园,成为大课间啦啦操的配乐,成为学生们平时随口道来、张口就唱的作品。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传承的教育,学校举办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请你为活动设计一个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作为学生代表,对《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走进校园的提案,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面两个小说回目都体现了对皇权的蔑视,请任选一个,简要叙述其故事情节。

①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西游记》第五回)

②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水浒传》第七十五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厄运能磨练一个人”。请你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经历来印证这一观点。

A.贝多芬(《名人传》) B.格列佛(《格列佛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出高瞻远瞩的气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