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的材料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的风景随处可见:校园里求知若渴的读书声是...

根据下面的材料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的风景随处可见:校园里求知若渴的读书声是一道风景,家里妈妈的轻轻叮咛是一道风景,社区里载歌载舞的男女老少是一道风景。人生中的风景也随处可见:成功时灿烂的笑容是一道风景,失败时坚强而挺直的身影是一道风景,跋涉时勇往直往的信念是一道风景……

请以“人间何处无风景”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人间何处无风景 人生之中有很多风景,虽然有的短暂,但是在我心中却无法消失… 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因工作突出,领导给他们两个放了几天假。妈妈为了让我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准备带我去看黄河一段景点—壶口瀑布。在路上我们一家人在讨论着那儿是不是很险峻,那儿的人友善吗?我心中充满了很大的期待,期待着那里是怎样的壮观?期待着那里是不是很美? 陕西这一带的路边风景很美,四周环山,马路旁的断崖上种着花草。我正在回味着山间美景时,突然爸爸猛地把方向盘打到路的另一边,我急忙问爸爸发生了什么事,原来爸爸看到路边有一条1米多长的大青蛇,不忍心从它身上轧过,因此才急转方向避开它,一路上有惊无险,经过一天的赶路我们很快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因它的形状像茶壶的口且流速快,上、下落差大而着名。在这里一条黄河隔开了两地的人民,一边是山西省,一边是陕西省,两地的人民隔河相望,在自己的省市观赏着同样的风景。 下车后,我迫不及待地到了落差最大的地方,黄河水从上流猛地落到下游,极大的落差就形成了极其震撼的场景,我在这里被团团水雾包围着,黄河之水汹涌地落到下游,我不禁产生了一些想法: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如果选择对了他会飞黄腾达,如果选择错了就会坠入深渊,人的机会就像这黄河之水,来的快,去的也快,就看你抓不抓得住。 人生中有精彩,有辉煌,同时也会有失落,有孤独。我们要好好地珍惜这亮丽的风景!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人间何处无风景”。首先应该明确风景作文的实质是心灵的风景。无论人的风景、事的风景、文化风景、自然风景,都是人的心灵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悟和感受。其次,风景作文的风景是什么?无论人的风景、事的风景、文化风景、自然风景,所说他是风景,就是那内涵的美和外在的美,就是对象材料的美丽、美好对于我们心灵的那种暖色调的作用,就好像明媚的阳光洒进了我们的心田。如可写自然景物的一草一木,一色一形一味一声,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色彩,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话音等。并且,人物与自然这两大风景是融合的,是天衣无缝的。所以结合起来写就会更胜一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诗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积淀,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学校决定开展“诵读经典,吟咏诗词”的活动。为此,八年级(2)班将利用双休日举行一次集体课外吟咏诗词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活动一:推荐经典诗词】

为了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同学之间进行了经典诗词推荐活动。

你推荐的经典诗词是:

你推荐的理由是:

2.【活动二:吟咏诗词比赛】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这次比赛活动的开幕词。

3.【活动三:宣传发动】

宣传组的同学为了搞好这次活动,准备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一则宣传海报,请你帮忙完成。

 

查看答案

(五)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B.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C.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的留恋。

D.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查看答案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妻曰      谓:

(2)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3)暮而思之      寝:

(4)我也          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查看答案

(三)

中国游客的“wifi依赖症”

材料一 近年网上流传一则笑话:到海边度假,德国人来了整天潜水;意大利人每天晒日光浴;中国人则问:有wifi吗?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境游人数首次突破1亿。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一出国就到处蹭wifi也成了中国人的突出形象之一,有人称之为“wifi依赖症”。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特别呢?

材料二 专门带赴法中国旅游团的导游李先生称,近来中国旅游团的一个主要诉求就是上网,老中青三代都如此。有些酒店不提供免费wifi,中国团就会表示不满。如果一个酒店只有在大厅提供免费无线网,你会看到许多中国游客待在大厅而不离开。

携程网高级经理顿继东说,中国游客现在的旅行方式是上车睡觉、玩手机、看视频,下车吃饭、玩手机、刷微信微博。一旦处于脱离wifi环境,他们就会显得特别抓狂,特别无聊,会时不时地把手机拿出来看一下,整个人好像缺了点什么。

法国雅高酒店集团一名负责人说,过去欧洲酒店大多上网需要另外付钱,由于中国团组来得多,雅高旗下的欧洲酒店现已完全实现免费互联网服务。我们将上网步骤写了中文交给中国游客,因为相比较而言,他们上网的需求最迫切。

材料三 携程网2014年发布的《出境游免费wifi调查报告》显示,90%的中国旅游者认为,免费wifi是旅游行程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根据携程网提供的《2015出境wifi用户报告》,58%的出境wifi用户为男性,近半使用者年龄在30~39岁之间,91%的用户会通过境外wifi上网使用社交APP,查询和上传攻略是旅途中用得最多的旅游类应用功能。

材料四 除了刷微信朋友圈外,中国游客离不开wifi还因为需要手机为出门旅游提供便利,比如需要谷歌地图导航,需要点评类网站帮助找到宾馆餐厅等,甚至有时候需要wifi在购物时进行比价。

学者张凌云称,中国人喜欢到处拍照,立即上传微博或朋友圈,有人是为了和朋友分享,有人则是为了炫耀。

一名法国社会学者说,他注意到中国人在汽车、电脑、手机、奢侈品、上网等方面十分赶时髦,这是与西方人最大的差别。他还注意到,中国人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一代也积极上网,这在法国相对少见。

由于平时通过微信、QQ和朋友联系,一旦没有网络就和朋友失联了,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喜欢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东西的人,都是在强调存在感。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称,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中国人对网络越来越依赖,出国没有wifi的话,1兆就要花大概3元,基本做不了什么,1G可能就要花掉3000元。中国游客出国依赖wifi的原因,主要还是资费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什么是“wifi依赖症”。

2.请你写出从材料三中得出的三条有意义的结论。

3.下面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都喜欢到处蹭wifi。

B. 中国游客喜欢到处蹭wifi是因为智能手机太普及。

C. 在法国,上了年纪的一代中也有少数人会积极上网。

D. 在走出国门的游客中,只有中国游客才会到处蹭wifi。

 

查看答案

阅读梁衡的《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完成下列小题。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