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文段中,第①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12月15日,受大风降温...

下面文段中,第①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12月15日,受大风降温天气的影响,黄河壶口段开始大面积流凌的现象。②壶口瀑布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也开始凝结一排排美丽壮观的冰挂,晶莹剔透,造型各异,与瀑布中飞舞的彩虹交相辉映,为冬日的壶口瀑布平添了几分秀色。③许多游客听着瀑布欢呼呐喊,轰鸣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第①句搭配不当,将“开始”改为“出现”,或把“的现象”去掉;第③句成分残缺,应在“瀑布”的后面加“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第①句“开始……的现象”搭配不当,应该将“开始”改为“出现”。第③句“听着”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瀑布”的后面加“的声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敌人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B. 这部电影的场面很壮观,攻击时千军万马一拥而上,真是扣人心弦。

C. 他为官清廉,到任何地方调查都不喜欢前呼后拥

D. 自习室非常安静,他不小心把铅笔掉在地上,尽管声音很轻但听得很清楚,震耳欲聋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辘辘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jiāo xiǎng乐,一幅写意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  ______  ______  jiāo xiǎng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文中“夺路”的意思是:______;“迂回”的意思是:______

(4)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请把下面一个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挑战              得快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活动。

(1)某校需制作介绍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信息卡,挂在物理实验室的墙上。请你从下列信息中筛选出三则有效信息。(只需写出序号,多选不给分)

爱因斯坦 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②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③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④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⑤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⑥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一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筛选的有效信息:                             

(2)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材料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试验中得来。”

材料二:爱迪生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科学精神是:

 

查看答案

非连续性材料解读。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某个旅游景点,人头攒动。有人行色匆匆,有对父子蹲在一角,父亲正用拾来的石块在墙上签名“某人来此一游”,儿子见状,也从父亲手中接过石块写下了“某人来此一游”。这对父子真正做到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材料二:城市的某个人行道处,一辆小车缓缓停下,一个年轻的母亲正牵着几岁的孩子过马路,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在他们的身边,见此,年轻的母亲伸手搀扶着老人,孩子也放下了牵着母亲的手从另一侧牵着老人的手。三人欢快地走过了人行道。

材料三: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选自胡适(《我的母亲》)

①读完上面三则材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②请你仿照上面加线的句子写几句话,请用上加点的词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