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村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村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春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花,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岁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着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    )

A. 思乡    B. 村槐    C. 祖父    D. 长大

2.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件往事。

3.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4.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找出两处写村槐和祖父有共同特征的文字,写在下面。

5.品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B 2.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3.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4.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5.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以物品为线索,即“村槐”,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顺序和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悉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语,本文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写了三件与槐树相关的事:槐树上荡秋千;在槐树下嬉戏;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此种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筛选.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作者由眼前的槐树的“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士,紧紧攥着泥士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这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5.试题分析: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所以“槐树”本文的线索,文中说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某班以“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小艺同学找到了如下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A】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26日经过投票和辩论,通过了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B】安大略省成为西方国家中首个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的地区之一。该动议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议员黄素梅近日在省议会提出的。黄素梅表示,安大略省很少有人知道二战期间日本在亚洲的暴行,尤其是该省年轻的亚裔并不熟悉这段历史。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旨在使该省所有民众有机会了解这一历史事件。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设立这个纪念日尤为重要。

①【A】处画线句中有一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中有一处不合逻辑,应删除“________”。

(2)班委会计划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条适合本次活动的宣传语,你认为应该选______

A.祭抗战死难之生命,悼血与火浸染之地   

B.哀黎庶无辜灾难殷殷,思捐躯洒血豪气干云

C.祭诚勇牺牲不屈抗争,志九州崛起奋发图强

D.愿光明不灭正义永恒,祈世界和平共同繁荣

(3)鲜花献英烈,哀思祭忠魂。2017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1周年纪念日。你所在的学校决定本周末前往烈士公园开展纪念活动,凭吊当年的蒙难者,警示大家勿忘国耻。你的同桌小梨却以“难得的周末,再说现在是和平年代,纪念死难者没什么意义”为由,拒绝参加纪念活动。你不认同她的看法,请写一段话说服她,令其信服。(100~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主人公祥子原本________(性格),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被残忍霸道的车主盘剥,买车的钱又被________诈骗去,一次次的事件使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结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故乡的唢呐是斑lán多姿的,像一阵暖风掠过寂寞的田野,像一团炽焰燃遍漫漫荒原,像一只铧犁豁开黄土地板结的肌肤。节日的唢呐,是胸膛压抑了一整年郁闷的喷涌。会飞的不是音符,是庄稼人粗门大嗓的直率,是庄稼人敢作敢为的宣泄,是庄稼人挺直了腰杆子的豪壮。节日的唢呐,吹出了铜质的月光和天籁,那么柔软,那么甜美。那些风中摇曳的高梁,是唢呐的声音染红的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斑lán_______      胸_______      喷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宣泄”的“泄”意思应为______

A.液体、气体排除    B.泄露    C.发泄

(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③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④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⑤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2)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有令人感动的事。感动,源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源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源于矛盾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源于人群中的笑脸,亲人间的牵挂……一次叮咛,一句问候,就会让感动浸满心田。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