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问题:①千里马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遭遇:_________________

(3)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分析问题:①千里马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千里马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2.“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3.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4.怀才不遇之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把握。可根据要求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千里马命运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遭遇为“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得出结论是“其真不知马也”。答此题读懂文句是前提。 2.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写法。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朝廷埋没人才的愤慨。 3.试题分析:考查修辞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个反问句。目的是加强语气,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反问加强了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一定要答出对抒发情感的意义。 4.试题分析:考查对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的把握。文章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命运,讽刺了当时宋朝统治者不识人才和埋没人才,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特别要抓住“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从中可以看出表达的是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

(1)韩愈,字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_____》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查看答案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  ①之不以其道

②执而临之

(2)其  ①鸣之而不能通

真无马邪

真不知马也

(3)之  ①奴隶人

②马千里者

(4)能  ①虽有千里之)

②安求其千里也

(5)而  ①伯乐不常有

②执策临之

 

查看答案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   

(2)辱于奴隶人之手

(3)骈死槽枥之间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之不能尽其 

(7)执策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