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名组员...

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名组员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2)该组员建议大家一起去博物馆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这一提议。请你帮他说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观看。

(3)下面是黄伟找的一段关于地壳演变的资料,有几处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地壳表层岩石(母岩)在大气、水、生物、冰川等地质作用下,【A】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B】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①【A】处画线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调换位置。

②【B】处画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_______”改为“__________”。

 

(1) 【示例】材料介绍了铜壶滴漏的构成、各构成部分的名称及样貌、计时方式等内容。 (2)【示例】这种古老的计时装置是我们的祖先记录时间的一种工具,体现了他们的智慧。我们现今的文明也都是在古人的努力探索下一步步完善的。难道你们就不好奇这种计时工具具体怎么操作的吗?不想亲眼看看这种装置吗?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积极探索呀! (3) ① “分解” “松散” ② “等” “或”。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概括材料主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可以推断出文段说明的是铜壶滴漏的构成部分,“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讲的是它的原理,据此概括即可,可以结合图片的内容来分析。(2)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质上是一道劝告类型的题目,解答此类题要充分体现实效性。作答时要注意开始就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自己的观点,即:古老的计时装置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我们有必要加以了解并学习他们这种探索的精神。然后用委婉的语气邀请同学们一块去参观。(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句语序不当,应改为“逐渐松散、破碎、分解”;B句中“湖泊”“海洋”不属于“地表低洼处”,应该将“等”改为“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汉字“石”的演变过程,请欣赏不同的字体,并简要说明该汉字甲骨文的构造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diàn下来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   山______    沟hè_______     沉diàn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文中“沙砾”的“砾”意思是:_______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查看答案

拓展阅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 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 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 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 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 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