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2)初极狭,通人_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____

(5)答之____________

(6)此中人____________

(7)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从选段中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没有战乱。

4.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1.(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仅仅、只(3)整齐的样子(4)类(5)详细(6)告诉(7)不值得,不必 2.(1)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这个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见闻,(桃花源中人)都感叹。 3.环境优美和乐富足 4.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生活和谐幸福。 【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俨然”意思是“整齐的样子”。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妻子”指“妻子和儿女”,“具”意思是“详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C. 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D. 《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歌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古诗词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某校组织开展主题为“我与古诗词”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山清水秀是我省的一大特色,为宣传这一特色,社团准备搜集整理有关山水的诗句,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选出两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情况,活动小组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题目。  中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情况调查表

阅读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有计划

10.1%

每读必做

0%

有时有计划

31.3%

凭兴趣做

24.6%

没有计划

58.6%

从不做

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古诗词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3)王刚同学在谈到活动的收获时,写了下面的内容,请你读后完成①~③题。

学校诗词活动开展得非常好,【A】随着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觉得,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B】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运用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享受古诗词。那么,【C】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背诵积累,其次,要注重对关键词的品析,第三,要通过想象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①画线句【A】中,“________”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成“________”。

②画线句【B】有语病,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C】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神情与苏、黄不

B.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C. 奇巧人曰王叔远/为字共三十

D. 向所志,遂迷/未果,病终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的千年“诗心”。刚播不久的《朗读者》则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①  (进而 同时)传播出精神,展现出人生。  ②  (介于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翻看的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dàng起伏的情节,随着主持人亲切温和的语调,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静静地倾听与欣赏。这里每个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厉和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心弦。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跌dàng________起伏    情不自________     拨动心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涓涓流淌”中“涓涓”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