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也不以为意,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域,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笑声、掌声不断)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节选自《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两段话的主要内容。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在科学家王选身上,表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归纳概括出来。

5.你对王选“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这种心态是怎么看待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名利观。

 

1.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2.第一段:大力扶植年轻人,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第二段: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名人和凡人的区别,以自警。 3.运用一组排比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名人和凡人的区别,话语蕴藉、含蓄而别具情趣,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在笑声中取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4.①对科学至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②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牺牲精神。③不计名利、奖掖扶持后生的人梯精神。④不贪天功为己有的谦逊精神。⑤正确对待名利,对待自己,贵有自知之明的精神。⑥坚守自我,勇于批评的实事求是精神。 5.王选的名利观是一种值得肯定和发扬的科学家的名利观。科学工作者只有淡薄名利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像居里夫人那样,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①佛家认为:名利乃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为什么人的一生要为名利所累呢? ②不为名不为利,不等于无所作为。恩格斯说:人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人生在世,时光匆匆,应该做一点事情,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③名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以激励和斗志,鼓舞人勇于前行。当名利铺天盖地涌来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成为名利的奴隶,更不要被名利击倒。把名利看得淡薄一些,才能立于人生的不败之地。 【解析】(1)解释词语要结合语境,离开语境意思就会改变,“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这里指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不修边幅”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这里指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模式一般为:有关谁,什么事,有的也要写出背景和事件的结果。 (3)划线句子,把“名人”与“凡人”进行几方面的对比,形成一组排比句,句子带有幽默感,让人回味无穷,在笑声中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4)人物的形象要根据人物的作为具体分析,不可无中生有。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如“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表现他不计名利、奖掖扶持后生的人梯精神。“忽然名气大了,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表现他正确对待名利,对待自己,贵有自知之明精神。 (5)“忽然名气大了,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这种正确对待名利,对待自己,贵有自知之明的心态,结合当下不少人对名利的追逐,谈出你的名利观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______了,凡人用过的就是______;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________,凡人呢,就是______;名人强词夺理,叫作______,凡人就是______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________,凡人就是______别人了;名人打扮得________,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______,凡人就叫______;名人老了,称呼变成______,凡人就只能叫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jiǎo)   择(jué)   不修边(fù)

B. 落(duò)    势(qū)    招摇骗(chuànɡ)

C. 新(zhǎn)   剥(xuē)   阳奉阴(wéi)

D. 药(gǎo)    干(yù)    词夺理(qiǎng)

 

查看答案

(题文)(2017年中考江苏省淮安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冷清;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请以“向往春常在”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清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芥子园画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国画教材,它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使得社会上为数众多的职业画工,甚至是文人画家,都可以迅速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比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都是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就上手学习《芥子园画谱》,从而掌握了一定的规矩准绳。所以,作为艺术普及类的教材,《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

《芥子园画谱》可以自学、速成,易入门。但是,中国绘画讲求“师古人”“师造化”,也就是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得其精髓,才能成一家风骨。所有受《芥子园画谱》启蒙的绘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正是依此才成为一代宗师。

在黄宾虹这位中国画大家看来,画谱虽有开蒙之功,但也成为帮助懒汉偷懒的工具,它造成了只学画谱之法而不重视“师承”的严重弊端。何为“师承”?宾虹老人曾解释过,古人既然已经创立了法度,那后人就必须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造变化。而古人的法度,即“笔墨之法”,只有通过临摹这种“师承”途径,才能全面掌握。然而,诸如《芥子园画谱》之类的画传画谱却提供了一条看似美好的“捷径”,那么,由临摹名家大师真迹,进而获得先贤笔墨精神这一“师承”途径,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那些能够入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的“神品”“逸品”就无从谈起了。

以《芥子园画谱》为代表的古代画传画谱,虽然在艺术开蒙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中国画的精髓则全未窥见,而不学之人尤爱视画传画谱为“法器”,于是废临摹而为抄袭,靡然成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逐渐沦落。由此所带来的结果,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中,一些革命派要革《芥子园画谱》的命;有些传统派也要拆《芥子园画谱》的庙。黄宾虹等画家的看法,对还原画谱等传统艺术启蒙类书籍的原始定位,无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摘编自陈都《正确看待<芥子园画谱>》)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肯定了《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的积极作用。

B. 第二段的“但是”表转折,引出下文对《芥子园画谱》的思考。

C. 第三段中黄宾虹指出使用《芥子园画谱》过程中存在严重弊端。

D. 文章最后强调不宜再用《芥子园画谱》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

3.4.文章认为《芥子园画谱》的“原始定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6.文章认为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2016年3月3日《襄阳晚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 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 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