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是陋室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3)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

(5)无案牍之___________

(6)可爱者甚___________

(7)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

(8)不不枝___________

(9)香远___________

(10)亭亭净___________

(11)陶后有闻___________

(12)乎众矣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5.作者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6.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1.(1)这(2)博学的人(3)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5)使……劳累(6)(草木)茂盛,文中指繁多(7)洗(8)生枝蔓(9)更,更加(10)立(11)少(12)应当 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5)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的。 4.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5.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6.比作君子。表现的品格: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解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的意思;“蔓”是名词用如动词,“生枝蔓”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上(长上)、入(映入)”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丝竹(指乐器)、乱(使……受到惊扰)、牍(木片,这里指公文)、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丝竹(指乐器)、乱(使……受到惊扰)、牍(木片,这里指公文)、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3)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倒装句;(4)句中的“通(贯通)、蔓(生枝蔓)”几个词是赋分点;(5)句中的“观(看)、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几个词是赋分点。(6)句中的“莲之爱(倒装句)、予(我)”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作文。

题目:告别____________

注意: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书写工整,标点、格式规范。

④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

 

查看答案

赏析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前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什么人怎样的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三日,聚而如钱。忧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ǚ):脊骨。③瘳(chō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忧之     

(2)三日,聚而如钱 

(3)惧而诸医

2.下列各句中,与“而仅克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惜旦夕之力    B. 疾未易为之

C. 忽之而不顾    D. 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示人,人大笑  

(2)此疾之奇者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在扬州留下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我们一车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扬州在江南,知道到了扬州才知道不需过长江,回来后查的资料,才知以上。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告诉路上去了。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 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 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 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2.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4.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的内热

董朝林

①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人类约束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地球内热这一因素。

②地球的地质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最表面的构造层,约占地球体积的0.8%。构成地壳的岩石是自然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构成了地壳及其以下的固体部分。地壳之下的地幔是巨厚的硅酸盐圈层,约占地球体积的82%。地幔内部有大规模的物质对流。这一对流会驱动地壳的板块运动。那么,这种对流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是因为地球的内热,这种热量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引起的。地球内热的秘密就隐藏在地球的地核处。地核是一个高温高压的世界。

③地球内部聚集的能量有时候会释放到外部。火山爆发就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火山爆发的时候,会从地下喷涌出各种气体和炽热的岩浆。这些岩浆把热量从地球内部转移到地球的表面。通过传导和对流扩散等方式,地热会向地球表面传递,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会出现矿物相转变、地幔对流、岩浆喷发等地质现象。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在某个地质时期,有大体量的地热从地下传递到地表,那么,地球是不是也会变热呢?

④火山、温泉以及成矿热流体都表明地热是客观存在的。全球的地热分布非常不均匀,这与地球板块构造位置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地壳的不规则运动,当地壳的板块发生碰撞和挤压的时候,地壳下面的岩浆就可能冲出地壳,造成火山爆发。

⑤我们所能见到的火山只是大陆上的火山,还有更多的火山在海底。海底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谷溢出的熔岩流,它在到达海面之前就被海水冷却,逐渐向上增高,形成海底火山。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会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随时间迁移,地幔对流将火山岛缓缓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推开,同时火山岛的年龄从大洋中脊向外逐渐变老。这一地质过程就是海底扩张。

⑥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家爱德华·布拉德发明了一种热流探针。这种探针可以下到海底,穿入海底层测量温度梯度。这种探针测量的结果令人吃惊,通过太平洋海底地壳,由地球内部释放的热流比预期值高10倍。而大洋中脊的热流值更高,海沟处则比正常值低。这个测量结果表明,热流应是从大洋中脊上升,在海沟处下降。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大洋海底的火山活动异常,在某时期内释放了巨大热量,那么,就会对地球气候造成巨大影响。2007年初,日本研究者使用海洋探测机器人,在印度洋海底发现了世界最大的熔岩平原。研究者们发现了因海岭扩张而形成的裂痕,据此推测,从数万年前开始,黏稠度较低的岩浆大量从海岭的裂痕中喷涌而出,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海底熔岩平原。我们不难想象,在这一地质过程中,伴随着海底熔岩的涌出,海水温度也会升高,进而会影响大气环境。近年来,多次影响我们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洋流水温反常升高造成的很多气候反常的现象。

1.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地球内热所产生的地幔内部的物质对流会驱动地壳运动。

B. 除了火山爆发之外,地球还有其他多种释放能量的方式。

C.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的年龄由外向中脊逐渐变老。

D. 热流探针测量的结果显示大洋中脊的热流值高于海沟处。

3.文章有两处运用了设问的方法,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