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作文。 题目:告别____________ 注意: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适当...

按要求作文。

题目:告别____________

注意: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书写工整,标点、格式规范。

④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

 

告别昨天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这是一句众人皆知的话,有些人老是后悔在昨天发生的种种,也有些人曾那样留恋“昨天”。但时间匆匆流逝,向沙漏一般,握得越紧,逝得越快。 一天终将过去,失败终将成为往事。一个人活着,难道只是在失败后的后悔中徘徊吗?上帝造人,给予我们生命,是想让我们快乐,也就是让我们学着告别昨天。天将破晓,意味着昨日以去,要以一个乐观,积极的心迎接新的一天。 一天终将过去,而今天也会变成明天。时间流去是悄无声息的,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在眷恋昨天时的今天,也很快的离开,变成昨天;明天即将到来,但也会很快的消逝。 我们不能总是幻想着明天,怀念着昨天,可对于今天而言,对时间莫不关心,任其飞逝。 告别昨天,告别昨天的成功与失败。智慧的人不会留恋“昨天"。一天终将过去,成功终将成为历史,你可以把它载入你辉煌的人生史册,但绝不能永远将它印刻在脑中。一天终将过去,失败也会成为一个教训,它可以带你走向成功,但不要因它而变得消极。你可以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和每一丝真诚的感动,但不能再在这个蜜罐中徘徊。 快乐的日子使我们欢笑,美好的回忆令我们怀念,充实的人生让我们自豪。但是我们要充实的过好每一天。不要让时间流逝,不要因为明天而变得慵懒。现实是对历史的告别,今天是对昨天的告别。今日等于新的开始,让我们忘掉昨天的成功与失败,开始新一轮的挑战!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告别____________”。本题虽未设审题障碍,但那些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的素材在作文中应加以避免。如写自我类的文章,可以体现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写其他类的也是如此,能给人以启示,激发内心的情感才是上选。题目要独特。本题没有提示语,给了你更大的写作空间,补题部分没有词汇上的约束,大部分可以填成动宾短语,也可以填其他短语,如构成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等:“告别之美”“告别回忆录”“告别也美丽”。总之,补题尽可能地体现你的独特,并尽量做到范围适当,集中明确,鲜明、醒目。发挥个性特长。由于本题写作范围较宽,你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告别的独特经历,如“告别回忆录”;你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他人告别时的场景,重现人物心情,发挥想象,凸显其文化内涵,一展才华,如“告别也美丽”。当然,在选好内容的基础上,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采用小标题连缀、镜头组合等形式,可以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赏析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前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什么人怎样的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三日,聚而如钱。忧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ǚ):脊骨。③瘳(chō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忧之     

(2)三日,聚而如钱 

(3)惧而诸医

2.下列各句中,与“而仅克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惜旦夕之力    B. 疾未易为之

C. 忽之而不顾    D. 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示人,人大笑  

(2)此疾之奇者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在扬州留下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我们一车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扬州在江南,知道到了扬州才知道不需过长江,回来后查的资料,才知以上。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告诉路上去了。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 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 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 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2.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4.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的内热

董朝林

①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人类约束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地球内热这一因素。

②地球的地质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最表面的构造层,约占地球体积的0.8%。构成地壳的岩石是自然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构成了地壳及其以下的固体部分。地壳之下的地幔是巨厚的硅酸盐圈层,约占地球体积的82%。地幔内部有大规模的物质对流。这一对流会驱动地壳的板块运动。那么,这种对流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是因为地球的内热,这种热量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引起的。地球内热的秘密就隐藏在地球的地核处。地核是一个高温高压的世界。

③地球内部聚集的能量有时候会释放到外部。火山爆发就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火山爆发的时候,会从地下喷涌出各种气体和炽热的岩浆。这些岩浆把热量从地球内部转移到地球的表面。通过传导和对流扩散等方式,地热会向地球表面传递,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会出现矿物相转变、地幔对流、岩浆喷发等地质现象。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在某个地质时期,有大体量的地热从地下传递到地表,那么,地球是不是也会变热呢?

④火山、温泉以及成矿热流体都表明地热是客观存在的。全球的地热分布非常不均匀,这与地球板块构造位置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地壳的不规则运动,当地壳的板块发生碰撞和挤压的时候,地壳下面的岩浆就可能冲出地壳,造成火山爆发。

⑤我们所能见到的火山只是大陆上的火山,还有更多的火山在海底。海底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谷溢出的熔岩流,它在到达海面之前就被海水冷却,逐渐向上增高,形成海底火山。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会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随时间迁移,地幔对流将火山岛缓缓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推开,同时火山岛的年龄从大洋中脊向外逐渐变老。这一地质过程就是海底扩张。

⑥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家爱德华·布拉德发明了一种热流探针。这种探针可以下到海底,穿入海底层测量温度梯度。这种探针测量的结果令人吃惊,通过太平洋海底地壳,由地球内部释放的热流比预期值高10倍。而大洋中脊的热流值更高,海沟处则比正常值低。这个测量结果表明,热流应是从大洋中脊上升,在海沟处下降。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大洋海底的火山活动异常,在某时期内释放了巨大热量,那么,就会对地球气候造成巨大影响。2007年初,日本研究者使用海洋探测机器人,在印度洋海底发现了世界最大的熔岩平原。研究者们发现了因海岭扩张而形成的裂痕,据此推测,从数万年前开始,黏稠度较低的岩浆大量从海岭的裂痕中喷涌而出,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海底熔岩平原。我们不难想象,在这一地质过程中,伴随着海底熔岩的涌出,海水温度也会升高,进而会影响大气环境。近年来,多次影响我们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洋流水温反常升高造成的很多气候反常的现象。

1.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地球内热所产生的地幔内部的物质对流会驱动地壳运动。

B. 除了火山爆发之外,地球还有其他多种释放能量的方式。

C.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的年龄由外向中脊逐渐变老。

D. 热流探针测量的结果显示大洋中脊的热流值高于海沟处。

3.文章有两处运用了设问的方法,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为迎接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 2012年6月9日,班级开展了“走近陕西古建筑”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  播放专题短片

【解说词(节选)】我省古建筑遗产丰富,有布局合理、工艺精细、造型各异。但城乡改建、风雨侵蚀、火灾所殃、疯狂偷盗等原因使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不同程度地遭到损坏。

活动二  展评人物事迹

武巧莲,普通市民,她风雨无阻地在老街巡查,满腔热忱地投入文物保护工作。当听说一老屋的木雕窗户被盗走时,她迅速赶到现场,追回文物交到了博物馆;当得知一个已列入保护的抱鼓石被人抬走时,她带病寻找了3天才找回。人们说她是这个城市的良心,她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就是想为这个城市留下一点记忆。”

毛传书,古稀老人,多年来不辞劳苦,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他说,做这件事是出于一种责任,古建筑毁掉容易,后悔时就无法挽回了。

活动三  步入市民中间

活动小组步入市民中间,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时,听到一位中年市民这么说:“旧街旧巷、古民居古城墙破旧落伍,与现在的洋房高楼不协调,影响现代文明形象,应该拆除。”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专题短片解说词的内容。

(2)今年,毛传书老人将参加“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请你仿照示例的句式为他写一则推荐语。

[示例]武巧莲,老街文物的巡查者,她满腔热忱、风雨无阻,抒写了保护建筑文物的动人诗篇。

(3)“活动三”中,当听到这位市民的话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