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填空。 (1)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

根据提示填空。

(1)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2)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莫道不消魂 海上生明月 千里共婵娟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魂”“生”“婵娟”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教。”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注释】①阏与:地名。②乐乘:赵将,是燕国将领乐毅之后。③秦间:秦国间谍。④卷甲:卸下铁甲。⑤军:修建军营。⑥鈇质之诛:腰斩之刑。⑦胥同须,等待。⑧后令:是对前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而言。现在即将交战,须得新谋策,不能再用前令,故云“胥后令”。

1.下面各句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乃令赵奢(将军)

B. 赵奢善食而之(打发)

C. 国三十里而军不行(离开)

D. 许历复请(规劝)

2.对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军事谏者死    ②皆美于徐公

③遂解阏与围而归  ④秦人闻,悉甲而至

A.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B.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C.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D.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3.“阏与一战”赵奢取得了胜利,下面不能成为取胜理由的一项是( )

A. 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

B. 善于听取他人建议,集中兵力,占领有利地形。

C. 巧用计谋,麻痹敌军。

D. 懂得随机应变,军令因人而异,或斩或赏。

4.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③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④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⑥“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⑦“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⑧“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⑨“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⑩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肥燕、瘦燕、幼燕、雏燕、对燕、半瘦燕,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地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和“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个吉祥。

1.关于风筝的“起源和发展”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风筝起源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B. 据传说,风筝是汉朝的韩信发明的。

C. 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工具。

D.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2.关于详叙曹氏风筝的“原因”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曹式风筝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具有形神兼备的效果。

B. 曹式风筝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流派代表。

C. 曹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真正形成流派高潮兴起的开始。

D. 曹式风筝最能代表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祈盼。

3.关于曹氏风筝的“工艺”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所以这一步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

B. “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

C. 因为“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所以要表现吉祥如意的题材。

D. “放”就是放飞风筝,在放飞上有一定的技巧。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B. 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C.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D.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

A. 梅花节期间,2万余株梅花从早梅到晚梅次第开放,东湖梅园推出了丰富的赏梅游园活动。

B. 武昌站一负责人介绍,最近两天客流仍将持续高涨,武汉三大火车站每天都有可能刷新今年春运客流。

C. 武汉市餐饮协会发出“光盘”倡议:从自身做起,推行文明餐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D. 2012年12月28日,武汉终于进入地铁时代,武汉地铁二号线的开通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现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窗外,可见那江南老房子成片的屋瓦顶和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还有明澈澄净的蓝天。这些自然成了一幅画,古老,__ 而悠远。

②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情地__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流出来。”

③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水旱灾害,其结果是___ 。

A. 空灵 训诫 不堪设想

B. 空灵 告诫 不可思议

C. 空旷 告诫 不堪设想

D. 空旷 训诫 不可思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