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③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④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⑥“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⑦“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⑧“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⑨“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⑩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肥燕、瘦燕、幼燕、雏燕、对燕、半瘦燕,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地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和“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个吉祥。

1.关于风筝的“起源和发展”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风筝起源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B. 据传说,风筝是汉朝的韩信发明的。

C. 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工具。

D.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2.关于详叙曹氏风筝的“原因”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曹式风筝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具有形神兼备的效果。

B. 曹式风筝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流派代表。

C. 曹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真正形成流派高潮兴起的开始。

D. 曹式风筝最能代表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祈盼。

3.关于曹氏风筝的“工艺”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所以这一步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

B. “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

C. 因为“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所以要表现吉祥如意的题材。

D. “放”就是放飞风筝,在放飞上有一定的技巧。

 

1.D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A.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B.不是传说C.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故选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在文章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根据:“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分析,C项最恰当。 3.试题分析:“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要表现吉祥如意的题材。两句话没有因果关系。放在一起是强加的因果关系。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B. 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C.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D.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

A. 梅花节期间,2万余株梅花从早梅到晚梅次第开放,东湖梅园推出了丰富的赏梅游园活动。

B. 武昌站一负责人介绍,最近两天客流仍将持续高涨,武汉三大火车站每天都有可能刷新今年春运客流。

C. 武汉市餐饮协会发出“光盘”倡议:从自身做起,推行文明餐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D. 2012年12月28日,武汉终于进入地铁时代,武汉地铁二号线的开通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现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窗外,可见那江南老房子成片的屋瓦顶和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还有明澈澄净的蓝天。这些自然成了一幅画,古老,__ 而悠远。

②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情地__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流出来。”

③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水旱灾害,其结果是___ 。

A. 空灵 训诫 不堪设想

B. 空灵 告诫 不可思议

C. 空旷 告诫 不堪设想

D. 空旷 训诫 不可思议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 猝然(cù)   销魂  磕绊(bàn)汗流浃背

B. 悲怆(càng) 浮燥  荒谬(miù)不可思意

C. 雾霭(ǎi)   濡染  契约(qì) 飞珠迸玉

D. 褴褛(lǚ)   揣摩  恻隐(cè) 钟灵毓秀

 

查看答案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珍藏着许许多多来自亲人、朋友、师生甚至是陌生人的动人表情。这些表情或兴奋,或痛苦,或惊讶,或愤怒......触动着你的心灵,描画着爱的感动,传递着正能量,鼓励我们直面人生,振作精神,昂然前行。

    请以“最是难忘那表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