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徐风的《回家》,完成下列小题。 (1)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

阅读徐风的《回家》,完成下列小题。

(1)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2)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3)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4)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5)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6)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7)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8)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9)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10)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11)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12)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13)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14)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15)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16)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17)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18)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19)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20)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21)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22)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23)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24)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25)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26)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27)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28)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1.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 2.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 3.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4.示例:①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②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③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留意奶奶与苗苗的细小行为的描写。“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这些句子都可以看出,苗苗对爸妈的思念,暗示了他有可能会去接站。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第一处写雪花,交代了当时的天气,陪衬出奶奶的焦虑与恐慌心理;第二处出现在结尾,此时苗苗已找到,火车已进站,用雪花来渲染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来分析。①句,是因为突然在儿子与媳妇要回家时,找不到孙子而无比的惊恐害怕,同时也为自己只顾在厨房忙碌而忽视了孩子心里感到自责,自我感觉事情重大,所以“瘫坐”。②句,是在得知孙子下落时,她知道了自己的孙子在车站,心里如释重负,所以一下“瘫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为所选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第一段中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此处写“我”的这种错觉,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B. 委实:实在                弥散:弥漫消散

C. 自失:丢失了自己          依稀:隐隐约约

D. 絮叨:仔仔细细地说        旺相:茂盛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 困惑  挑剔  胆怯  委曲

C. 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 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骗(hǒng)       闹(hong)      起(hōng)          港(chà)

B. 潺(chán)       慢(dài)       不(dàn)           船(lǔ)

C. 撺掇(cuān duó)   水(fú)        树(jiòu)          旺(xiàng)

D. 洁(jǎo)        归(xǐng)      叨(xù)            舟(jí)

 

查看答案

【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选自《木兰诗》)

【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选自《石壕吏》)

1.请你从《木兰诗》中找出与《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句式相同的句子。

2.《木兰诗》中写了木兰征途中的“夜色”,《石壕吏》中也写了“夜色”,它们在诗中各起什么作用?

3.请分析“木兰从军”和“老妪应征”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作者对这两件事的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